2020-11-04
預防青少年犯罪 由減少邊青做起
近期社會焦點放在與反修例運動有關的違法事件,卻忽略以往青少年被捕人數最多的行為,如盜竊、毆打、刑毀、販毒等,以至探討哪些群組屬更高危,以及他們因何走上犯罪之路。理論上,一些被稱為邊緣青年(邊青)的有較大機會涉案,為此筆者於去年訪問六位介乎10至20歲的邊青、四位相關專業人士,和一位由邊青變成推動邊青改革政策的前馬來西亞官員伍玥瑩,以了解邊青是如何造成,又是否可以避免?
預防邊青犯罪是學校的責任?
有外地學者認為學校的學習環境是造成邊青的較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它們給學生製造很大的壓力與失敗感。另一方面,理論上學校教導青少年遵守規則,他們自然會循規蹈矩,但現實中仍有青少年犯罪,正好反映學校教育出現問題。當校內欺凌問題持續惡化、犯罪年齡有年輕化趨勢,學校的責任是無可推諉。
觀乎香港情況,以上現象確實存在。本地邊青普遍曾有不愉快的在學經驗、抗拒上學、不遵守校規、多次曠課或逃學,嚴重的會破壞公物或欺凌同學。他們無論學業成績或操行都比其他同學差,結果要中途退學或輟學。
一念之差,邊青人生不一樣
當然邊青犯罪成因錯綜複雜,還牽涉先天性格、家庭教育、朋輩及結黨影響等。筆者從訪問中歸納出一套邊青的成長模式:六位受訪邊青在小學初期成績大多屬中等或以上,但受着個人、家庭及學校等多方面因素的持續影響及問題的長期累積,於小學後期開始出現行為偏差,成績一落千丈,更被標籤為讀書不成的邊青。他們會離開學校,接觸黑社會,學習犯罪行為,並靠販毒等不法行為賺取可觀收入,以為可尋回自我價值及人生希望,而被捕後這些希望就破滅。
被捕間接提供一個反思時間,有人會改過自新,但有人仍擺脫不了過去。但不少個案顯示,只要有適當支援,邊青可有其過人之處,透過努力學習,達到人生目標,並不須踏上犯罪道路。
要預防,找出並支援高危群組
有效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之一,是先找出那些很大機會演變成邊青的青少年(簡稱高危青少年),然後儘早提供適當支援,減低成為邊青的風險。支援的重點目標是為他們製造反思機會,範疇包括自我評價、自我技能的認識,和對犯罪與否的得失考慮。筆者希望他們可藉此提升自我價值,發掘長處並努力發展,且相信不用犯罪也可達到人生目標。
若待至他們被捕後才給予反思機會便太遲,各方應主動為他們創造空間,為此筆者建議一套3+1平台方案。「3」是指主流學校、群育學校和共享中心三個平台,「1」則是一個網絡綜合平台。
建議一:主流學校提供至少三個月針對式教育和支援活動
在這時期內高危青少年在校內只接受針對式教育,內容涵蓋社交、情緒及危機管理元素,形式包括個案示範和切合不同真實情況的模擬情境,總之方法要互動和有趣,吸引他們專心學習。期間學校會舉辦支援活動,包括聯誼和親子活動,以增加他們對學校的歸屬感、改善家庭教育和關係,甚至與服刑人士或更生青年互動,讓其明白誤入歧途的後果。
建議二:群育學校增加學生轉介和延長修讀時間
群育學校是適合高危青少年學習的地方,可惜部分主流學校和家長不願轉介學生到此。故此它們宜與主流學校共同建立機制,評估和跟進轉介事宜,包括擬定適合的修讀時間,甚或可直接將學生轉到群育學校,並按其需要協助升學或就業。另外,他們可與家長教師聯誼會加強合作,為家長提供更多資訊。如大家能做到以學生為本,適當地轉介及調節就讀時間,避免強迫他們回母校就學,甚至協助其就業,或對他們的發展更有利。
建議三:共享中心提供一站式發展支援和協助一對一關係建立
筆者建議設立新的共享中心,並沿用青少年中心理念,提供玩樂設施、指導和輔導、支援計劃、發展及社交活動、社區參與活動,和住宿服務;同時結合群育學校優點,提供正規學習課程,讓青少年取得學歷認證,助其升學或就業。中心另一特色是一對一的關顧及教育,包括由專業輔導員帶領團隊提供關顧服務,務求每位均可接受度身訂造的學習內容及適切支援。中心應先吸引高危青少年到來,再藉着關係建立,按個別需要分為不同小組及接受針對式小班教育。中心設施可供非政府組織、學校和青少年租用,部分過來人與職員共同管理,也有擔當義工。
建議四:網絡綜合平台集中管理和分享資料
此網站整合與高危青少年有關的資料和數據,包括記錄預防青少年犯罪計劃項目、收集並以藝術創作形式分享高危青少年和曾犯罪邊青的故事(如視像或書本)、就學和就業資料(包括過來人分享)。此平台歡迎大眾以不同形式創作,營造集體創作空間,讓社會人士可對邊青有更深入了解,從而減少歧視。網絡的另一好處是可接觸隱蔽高危青少年,與他們即時對話,並鼓勵多參與共享中心活動。
關鍵在於營造適合的學習和成長環境
在探討邊青的心路歷程時,筆者看到無奈與無助。他們與別人無異,一樣由母腹中誕生到世上,或許有人會說他們先天性格有缺陷,但其實後天與環境因素都很重要。各方要伸出援手,為他們製造適合的學習及成長環境,讓他們明白到自己不須成為邊青,且有能力開拓一條有意義的道路。
2020年11月4日原文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