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

給部分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就業的政策建議

撰寫 : 黎卓然

關鍵字 > 生涯規劃大灣區

根據MWYO早前發表的《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就業的可能性及政策建議》的研究結果,我們發現主要有三方面問題,均有機會構成香港青年(下稱港青)往大灣區就業的障礙。第一、大灣區一般工資水平較低;第二、港青對內地觀感較差;第三、大灣區僱主覺得港青優勢不再。再者,研究結果顯示只有13.4%的港青表示有興趣到大灣區工作,而他們都有較大比例擁有某些內地經驗,例如在內地生活或工作過一段時間,反映出要短期改變大部分的想法是非常困難的。不過,現時全港18至34歲的勞動人口超過140萬,如簡單估算,大概會有約接近19萬有興趣的港青,為數着實不少。有見及此,我們必須認真考慮為到部分港青推行有效的政策,但假若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不因應這三大問題去推出更多針對性的配套與誘因,並且卻沿用「大包圍」式推廣大灣區,結果只會事倍功半。
 

政策須到位 顧及不同港青的需要

 

我們按不同類別的港青制定短、中及長期建議,以達到不一樣的政策目的。短期建議的對象是根據研究分析顯示有較大可能對往大灣區就業有興趣的港青,為其提供更多資訊與支援;中期建議的目標是為到就業中、即將求職或進入勞動市場的港青,給予更多資助和優惠,為他們創造更多大灣區的就業機會;至於長期建議是為到提升本地大學生和中學生對大灣區的認識,從而增加部分學生未來到大灣區就業的意欲。此外,我們的建議亦會站在僱主的立場設想,從招聘港青以至為他們舉辦實習計劃方面提供誘因。
 

短期:專為有興趣往大灣區就業的配對服務

 

2019年初,特區政府已經宣布由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統籌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下稱發展辦公室),但目前仍然處於籌備階段,我們建議當局儘快成立及開始運作。我們也建議發展辦公室將現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網站打造成一站式平台,現時的網站大多偏重於創業與實習資訊,可增加就學、就業與生活的相關資訊,例如港青在大灣區尋找工作的渠道等。此平台亦可增設過來人在大灣區就業的分享心得。整體上,網站設計必須要生動,貼近年青人口味,並善用社交媒體作推廣。

 

一站式平台是起步,要做到有效配對,發展辦公室必須要建立一個人才資料庫,首先可主動詢問曾瀏覽網站的港青聯絡方法,以收集有興趣到大灣區就業的港青的資料。另一方面,亦要主動聯絡各單位,例如內地大學在港所設校友會、不同行業協會與社會團體等,保持緊密聯繫,了解就業行情,然後向會員發放最新資訊。在收集企業資料方面,發展辦公室可以制定一份優質企業名單,內裡都是願意支付更高薪金去招聘人才的企業,然後再參照會員資料和其就業興趣,進行配對服務。除了網上配對,亦可舉辦更多促進港青就業的活動,例如就業講座、招聘活動,以至成立就業支援小組等。此外,勞工處也可扮演積極的角色。

 

發展辦公室亦要為港青消除就業及生活上的障礙。首先可以與各城市政府協商處理,例如專業資格、資歷與學歷互認等問題,其次特區政府可以與內地政府商討,在現有大灣區內的各行政服務中心,增設為港青服務的一站式諮詢服務,包括尋找居住地方、處理涉及當地政府部門的事項、以及開銀行戶口等,並加強電子化功能,以方便快捷為主。
 

中期:資助大灣區企業 創造更多職位

 

特區政府於四月公布的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其中目標是創造約三萬個職位,我們建議可以分階段協助公私營機構創造職位,先在本港的公私營機構落實,創造更多本地職位,繼而鼓勵本港的私營機構增加駐大灣區業務的職位。另一方面,現時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內有不少香港企業,特區政府可以向凡聘用最近三年畢業的港青的企業,提供每月5,000港幣的補貼,最多一年。

 

另外,特區政府可考慮增設一項在大灣區全職工作的新資助計劃,初步構思可以是每月8,000港幣,為期兩年的資助,給予近三年畢業的大學生,並以1,000名上限為兩年試點及作定期檢討其成效。除了上述的資助,特區政府可與內地政府商討,把前海的試驗計劃和優惠措施推展至其他大灣區城市,例如實習資助、租住優惠、跨境交通補貼、和薪金所得稅優惠等。這些商討工作可由已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展開。
 

長期:給學生了解大灣區的機會

 

特區政府在2014年推出了「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資助去內地院校修讀學士學位課程的港生。筆者認為現時的資助金額可以加大,以幫助更多有興趣回內地升學的學生。我們建議所有通過入息審查的學生可以得到全額15,000港幣資助,而非現時部分學生只得半額7,500港幣的資助。免入息審查資助下合資格學生所獲得的,可以由現時5,000港幣增加至10,000港幣。另外,教育局在2017/18學年起推行的「勉力助學金計劃」,資助有經濟需要的香港學生去內地就讀學士學位期間的開支,包括住宿、膳食及交通等費用,這方面我們建議可以擴大申請資格至所有香港學生,即凡有意去內地就讀的學生均可申請。

 

除了往大灣區就學,港青都可以藉着實習去了解當地就業情況。不過,現時的實習計劃仍有優化和擴展的空間,例如可考慮在暑假以外的時間舉行,以延長實習時間,特區政府亦應承擔實習生的開支,以吸引更多企業合作。其實現時香港有不少學校與內地合作成為姊妹學校,舉辦不同模式的交流活動,例如探訪、講座等,但比較少提及實習活動,故此特區政府可多資助姊妹學校嘗試安排實習活動,從而加強學生普通話的能力與對大灣區的認識。大學亦可推動更有針對性的實習計劃,並可以將有關實習經驗認可為課程學分,以鼓勵更多有興趣的港青積極參與。
 

大灣區是否發展事業的好地方 交由港青自行判斷

 

以上的建議是具針對性的,原因是不會所有港青對往大灣區就業都會有興趣。不過,我們仍然要為到部分本身有興趣的港青創造更多往大灣區就業的機會,提供資訊及支援,同時鼓勵其他港青多到當地體驗,自行判斷大灣區內地城市是否適合自己的事業發展。筆者期望港青多搜集資料,在國家推動大灣區發展的大方向中,找到適當的位置和作出有利自己的事業規劃。
 

 

2020年6月10日原文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