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3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須制訂成效評估

香港政府近日公布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下稱計劃)」,為內地和香港均有業務的企業聘請本地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提供薪金補貼,名額2,000個,當中為創科而設的職位約700個。MWYO在去年5月發布的《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就業的可能性及政策建議》報告曾提及薪金差距會令到有興趣往大灣區就業的香港青年(下稱港青)卻步。故此,筆者認為計劃應可鼓勵他們去實踐意願。事實上,多年來不少人批評香港產業結構狹窄,不適合港青發展。現在有了大灣區的廣闊空間,包括創新科技業、重工業、化學工業、漁農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是否真能為港青創造更多元的就業機會?大家拭目以待。
 

港青薪金有保障 也需提供生活資訊

 

計劃下獲聘港青將會有不低於1.8萬元(港元,下同)的月薪,香港政府會發給企業每人每月1萬元的補貼,為期最長18個月。根據去年浸會大學調查發現,本地大學畢業生不同行業的平均起薪點在1.4萬元和1.7萬元之間,而廣東省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點在5,600元和7,100元之間。可見,以應屆畢業生起薪點來說,計劃提供的薪金遠高於內地就業市場普遍起薪點,亦略高於香港起薪點。因此,對於憂慮兩地薪金差距的港青來說,計劃別具吸引力。再者,最近失業率高企,或可吸引一些遇到就業困難的合資格港青參加計劃。

 

計劃也有考慮到勞工保障和居住問題。參加企業須在香港按照香港法例聘請港青,故參加港青受到香港勞工法例保障。同時,香港政府鼓勵參加’企業儘力協助安排內地住宿,所以預料部分參加港青可租住價格合理的住所。當然,如果計劃規定企業直接提供住宿,更可省卻他們在工作地點附近搜索租房的不便。

 

可是,對於參加者在繳稅和社保方面的安排,香港政府仍未有清晰說法。根據負責計劃的秘書處,一般而言,港人於內地工作須按照兩地相關稅法處理稅務問題。至於參加者須繳納的稅項如何計算,仍未有清楚說明。值得留意的是,廣東省政府為當地工作的港澳居民提供稅務優惠: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的合資格港澳居民,繳交內地個人所得稅,實際上最多只需繳付15%稅率。就稅務優惠方面,勞工處發言人指個別人士是否享有優惠需視乎其個別情況,說法仍較含糊。就此,香港政府宜清楚說明:1)計劃參加者須按哪地稅制繳稅、2)稅額如何計算、3)是否符合稅務優惠的資格,及4)是否須繳付俗稱「五險一金」的內地社保費用。

 

另外,不熟悉內地生活會是港青面對的一大問題。除了由僱主提供協助外,計劃網站宜提供生活資訊。原本筆者在去年發布的報告建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下稱發展辦公室)管理網站,但現得悉由勞工處和創新及科技局統籌,故建議由後者負責。網頁設計應從青年角度出發,以扼要和生動的方式展示資訊,更可邀請過來人分享經歷和心得,並經常更新和宣傳網站內容,及運用社交媒體推廣。香港政府與大灣區各市政府也可協商,在政府服務綜合中心設立辦公室或櫃台,派員為港人提供諮詢服務,包括處理涉及當地政府部門的工作、在銀行設立戶口等,並將有關服務電子化,讓參加港青可隨時透過手機查詢和處理事項,便利他們的生活安排。
 

長遠大灣區就業的考慮

 

在筆者撰文時,計劃已經接受企業登記職位空缺,暫有約40間機構提交初步申請,預計會於1月下旬起上載網站,獲聘者最快4月上班。事實上,剛公布計劃時,香港政府很可能已經與大灣區一些大企業聯繫,因此,已有多間內地企業表示有興趣參與,包括科網巨擘騰訊。到現時為止,本港亦有多個商會表態支持,例如香港創科業界三個協會有意推動會員公司參與計劃,預期可提供100個創科職位;香港總商會亦公布會員公司將提供約300個職位。而截至1月8日,本港已有超過30間企業響應參與,當中大企業包括匯豐銀行、長江集團、太古集團、中華電力、聯合醫務等,行業類型可算廣泛,相信陸續會有更多類型的企業參與。計劃對有意拓展內地業務的港企有好處,而對於一向缺乏內地求職渠道的港青則是不錯的選擇。

 

計劃的主要目的固然是吸引和協助港青於未來兩年內到大灣區就業,但讓內地企業更樂意長期聘用他們也是一個重要的政策目標,這取決於港青是否充分了解甚至適應內地工作環境和文化,故此計劃不應只集中在香港的老牌傳統企業。在港有業務的企業(例如匯豐銀行等)在計劃下將年輕僱員派駐內地辦公室,工作文化和溝通語言與香港類似,無疑讓參加港青更容易適應工作環境,但如果他們長遠打算在內地發展,本地企業的內地分公司的工作環境,未必能反映內地職場真實情況。因此,計劃要成功吸引更多內地不同行業的企業參與,才能讓參加港青真實了解大灣區就業情況。

 

增加內地企業參與計劃的好處,還包括加深管理層和員工對港青的認識。根據MWYO去年發表的報告,內地企業對港青的競爭優勢存疑,認為工作能力與態度未及內地青年,而國際視野及英語能力等優勢也越不明顯,故聘請他們的意欲不大。如內地企業可藉此計劃看到港青的優秀表現,或可鼓勵在補貼完結後,仍願意以更高薪金聘用他們在大灣區工作,讓他們在國內有長期發展機會。
 

如何延續計劃的成效

 

香港政府得到企業的支持,在大灣區為港青創造職位,這只是整個計劃的開始。補貼屆滿後,參加港青何去何從?當然,最理想的就是他們可繼續留在本身的企業工作,但未必可人人如願。筆者建議發展辦公室可聯同勞工處和創新及科技局提供多點支援,例如與當地和香港的獵頭公司、招聘網站和企業協會保持密切聯繫,了解市場需求和職位空缺,並按地區、行業、業務性質、企業、職位、工資和待遇等分類上載網站,方便他們憑工作經驗尋找職位。此外,當局要趁機擬訂優質企業名單,讓參加港青之後可與願意付出較高薪酬的企業接洽,以獲取長期聘用的機會。同時,當局可就計劃的報名名單建立人才資料庫,定期發放最新資訊和了解他們對大灣區就業的看法。優質企業名單與人才資料庫亦有助局方進行就業配對服務。

 

雖然大部分參加計劃的港青是有興趣往大灣區發展事業,但在種種原因下,有些或會選擇回港工作。香港政府在計劃指引中鼓勵機構在補貼屆滿後繼續聘用,所以部分參加者及後仍有機會獲安排在香港辦公室工作。此外,當局可主動提供支援,例如與參加港企接洽以增加在香港辦公室繼續聘任的機會、與其他港企作就業配對服務等。
 

推行成效評估極其重要

 

上述的分析是建基於去年MWYO的研究結果,當時香港政府還沒公布推出計劃。如要更準確地分析成效,有系統及客觀的成效評估是必須的。例如我們須了解參加港青及企業在計劃進行期間會否遇到困難、補貼屆滿後有多少參加港青能繼續於本身企業或內地工作、內地工作經驗對他們的事業發展有多大幫助、1.8萬元月薪和1萬元補貼是否合理、為期18個月又是否足夠等。

 

香港政府必須在計劃一開始就收集數據,並按多方面的指標評估和檢討成效,包括更多元就業機會、國內企業對港青工作能力的評價、港青對大灣區工作態度上的變化等,才可配合長遠的大灣區政策目標,讓港青及企業真正受惠於此機遇。筆者亦大膽建議一項重要的成效評估指標,以作參考:待計劃完成後,仍有超過500位港青在沒有津貼情況下,繼續選擇留在大灣區全職工作和發展,這計劃就算是成功的。任何新的經濟和就業政策,必須同步訂立可量化的指標,並跟蹤跟進硏究,才可評估其成效,以作政策未來調整和改善。
 

 

2021年2月10日及3月3日原文刊於《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