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31

青年各出奇謀 平衡理想工作和生活

MWYO青年辦公室發表第18期《青年備註》

 

  • 入選地區青年委員會的受訪青年寄望能貢獻地區,至於能否為社區帶來影響,則取決於政府是否願意投放資源
  • 大量內地旅客於五一黃金週假期來港,大部分青年都表示日常生活有受影響,希望政府能夠控制入境人數
  • 有青年表示青年宿舍項目吸引,以低租金享有私人空間有助發展嗜好,惟參與義工的時數或令青年卻步,望政府能夠放寬
  • 青年於飲食及住屋開支大,他們透過儲蓄保險等方法增加儲蓄

 

現屆政府重視青年發展,逐步落實支持青年發展的措施,最近在全港18區各區成立兩個青年委員會,又增加數個地區的青年宿舍項目,這些措施是否能夠有效回應青年訴求?MWYO青年辦公室於4月18日至5月12日期間以深度訪談形式訪問了20位青年,當中包括中學生、大學生和在職人士,了解他們對這些社會熱話的想法,並紀錄於今天(5月31日)出版的第18期《青年備註》內。

 

新成立兩個地區青年委員會 青年望為社區貢獻

延續《青年發展藍圖》的措施,民政事務總署於4月宣布在全港18區每區成立「地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及「地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增加青年參與地區事務的機會,以提供平台讓委員就地區工程、青年發展和公民教育等地區議題發表意見。其中兩位受訪青年表示獲委任為「地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委員,希望藉此可貢獻地區。一位就讀政治及公共行政系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在委員會的角色就如被委任輔助政府的工作,至於能否為社區帶來影響,則取決於政府是否願意投放資源。而沒有報名自薦參與委員會的青年認為,新成立兩個委員會的成員來自不同背景,加上名額增加不少,是一種突破,但其方向不太清晰,令人感到委員會的定位是「洗腦教育」,而非配合青年讓他們做想做的事。

 

首個「復常」後遊行,措施引起反響

將軍澳私人屋苑業主委員會為反對將軍澳132區填海及興建厭惡性設施於3月舉辦遊行,是疫情後首度獲警方發出不反對通知書並成功舉辦的遊行。為確保順利舉行,警方要求所有參加人士配戴號碼卡牌,並在膠帶範圍內遊行以保障安全。有大學生從遊行片段可見,當時隊伍應該可以再前行一段路,讓更多人見到並關注他們的訴求,但在警方的種種限制下未能如願,這讓她感到近年市民的自由不斷收窄。有受訪者質疑當局一方面允許舉辦馬拉松、籌款活動等大型人群聚集的活動,一方面又對遊行諸多限制,亦擔憂警方日後會否要求參與蘭桂坊節日慶祝等大型活動的人士配戴類似的號碼卡牌。

 

 

疫情後復辦國際盛事有助提升香港地位

近月,香港復辦了不少國際性音樂及藝術盛事,包括Clockenflap及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雖然受訪青年沒有參與這些活動,但他們均同意這類藝術活動有望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及地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此外,早前馬來西亞華裔女星楊紫瓊憑着電影《奇異女俠玩救宇宙》成為首位奧斯卡亞裔影后,由於她曾經在香港發展演藝事業,因此引起市民對於她是否屬於香港演員的激烈討論。部分青年認為以出生地來定義一個人的身份,是一個較常見的做法,但並非唯一做法。但亦有中學生以香港人到外國演出都不能說自己是外國人為例,指出只有扎根於香港的才算是本地演員。

 

黃金週大量旅客或影響青年日常生活

隨着通關後迎接的首個五一黃金週假期,由內地入境香港的旅客達到62萬人次,超過政府預期。對於大量旅客來港,大部分青年都表示自己乘搭港鐵時見到不少拉着行李箱的遊客,並曾目睹他們做出沒有禮貌、不遵守秩序的行為,認為日常生活受到影響,他們希望政府能夠限制陸路過關人數和飛機班次,控制入境人數。有中學生指出自己家樓下有酒店,經常都會有旅遊巴堵塞馬路,導致上學不便,亦對附近居民構成滋擾。

 

運用AI不能只搬字過紙

美國科技公司OpenAI旗下的AI(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面世後,各大企業、機構爭相追趕AI熱潮。本港數間大學亦因此就學生使用AI發出指引,甚至有院校明言禁止學生使用這些工具。有大學生指出AI只能講解概念和理論,不會提供參考資料作引述,所以學生使用AI工具時,需要額外的資料蒐集,不能夠只搬字過紙。有中學生認為,學生在知識層面上可以尋求AI幫忙,但是如果涉及創意元素,例如作文、畫畫,就應該靠自己。他強調應該是人類操控AI,若過度使用只會適得其反。

 

青年宿舍吸引 望放寬義工時數要求

最近,政府推出數個青年宿舍項目,包括將兩間分別位於銅鑼灣和荃灣的酒店轉為青年宿舍用途,入住的青年須每年參與200小時的公益團體活動。大部分受訪青年都表示,如果符合資格,會考慮申請這類宿舍。有從事非政府組織的青年覺得,三千多元租金就能擁有私人空間,對年輕人來說挺吸引,有助他們發展嗜好。然而,有在職青年指出住客每年須參與義工服務實在太費時,或會令青年卻步,所以他希望當局可以放寬有關要求。

 

青年消費習慣 飲食消閒娛樂和住屋開支大

人人常說香港百物騰貴,衣食住行所費不菲,大部分受訪青年說在飲食方面的開支最大,每月花費約3,000元。一位大學生因兼職跨區工作,經常在外吃飯,每餐消費約60元,相比其他同學稍高一點。有親自下廚的受訪者指出,買食材的開支跟外出吃飯分別不大。除此之外,有在職青年表示自己在消閒娛樂方面的花費較多,而獨居的受訪青年坦言與每月一萬多元的住屋開支相比,飲食和娛樂花費算不了甚麼。 大部分青年都渴望有自己的安樂窩,如果要從家裏搬出去自住,估計每月花費或最少要15,000元,除非自己已有一定積蓄,否則自住根本不現實。

 

近日有機構發現香港人對個人現時儲蓄所帶來的「安全感」評分下降至五年來最低,反映不少市民也擔心自己的積蓄不足以應付不時之需。為了增加每月的儲蓄金額,年輕人都各出奇謀。有大學生表示有想過投資股票或虛擬貨幣來增加收入,但最後也因本金不夠而打消念頭。不過也有在職青年會固定每月花數千元購買儲蓄保險,確保每年能累積一定數額的儲蓄。此外,她亦會將錢分散存於不同戶口,以控制消費。

 

負責撰寫的MWYO青年辦公室研究員陳宇謙表示:「本屆政府重組青年及民政事務局,表明推動青年發展,協助他們就業和創業,創造上流機遇。當局願意開放社區事務予青年參與是一個好開始,但青年普遍需要負擔不少生活開支,理想的工作收入與現實仍有一段距離,期望政府與青年可攜手共創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