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1

職青的焦慮或抑鬱情況令人關注 須提升精神健康素養

 

MWYO青年辦公室跨界別合作發表

《在職青年精神健康素養與求助習慣研究》

 

  • 研究發現近三成(29.9%受訪在職青年處於中度或以上的焦慮或抑鬱困擾程度

  • 近五成(47.8%)的受訪在職青年整體精神健康素養達標

  • 只有28.2%受訪在職青年在過去兩年曾就情緒困擾尋求身邊人或專業人士的幫助,而男性的求助率比女性低

  • 四個層面的政策建議達至CARECompetenceAttentionReferralEstablishment

  • 建議加強在職青年的精神健康素養培訓,並協助僱主建立精神健康友善工作間

  • 建議資助在職青年接受精神健康支援,以及加強跨界別和跨專業合作

 

香港政府於2017年成立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下稱諮詢委員會),就精神健康相關政策提供意見及協助政府推廣精神健康。非政府機構亦有透過不同途徑進行公眾教育及為市民提供支援和治療。縱使各界努力推動精神健康,精神健康問題仍然令人關注。部分調查顯示在職青年的情緒困擾屬較嚴重的一群。再者,雖然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精神健康素養(mental health literacy)可協助市民認識、處理和預防精神病的知識和信念,但過往不少有關精神健康素養的研究主要探討整體市民的狀況,較少集中於關注在職青年。

 

有見及此,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與合辦機構香港菁英會和黃俊碩立法會議員辦事處,以及支持機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共同進行在職青年精神健康素養研究,並以18至34歲的在職青年為對象,旨在探討其精神健康狀況、素養(知識、意識和行為)、資訊來源和求助習慣,以及對這些渠道的意見和期望,並會了解非政府機構和僱主在推動職場精神健康時面對的挑戰,藉此提出切實有效的政策建議,並於今日(11月11日)舉行《MWYO研究分享會:職青精神健康你要MIND》發布《在職青年精神健康素養與求助習慣研究》,邀請到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致辭。

 

研究在2024年5至6月期間以網上問卷訪問了401名18至34歲的在職青年,其後亦與11名在職青年、3名精神健康相關非政府機構代表和3名僱主代表(人事部主管)進行了深入訪談,從而掌握具體情況以制訂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近三成職青的焦慮或抑鬱困擾屬中度以上程度 人際關係影響大

研究透過病人健康狀況問卷4(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量表評估受訪職青的焦慮和抑鬱水平,發現近三成(29.9%)受訪職青處於中度或以上的焦慮或抑鬱困擾程度(在12分中達到6分或以上),其中達嚴重水平(9分或以上)的亦超過一成半(15.2%)。值得注意的是,在對焦慮或抑鬱困擾程度影響較大和中等的因素中,共有三項與人際關係相關:分別是精神健康素養下人際支持達標(在四分滿分中取得三分或以上)的較不達標的焦慮和抑鬱程度會較低;相對而言,在工作中越常面對人際關係不協調和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人際關係所導致的壓力越大,其焦慮和抑鬱程度會較高。若受訪職青越常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對人際衝突,且缺乏他人支持,其焦慮和抑鬱水平較高。雖然人際關係在問卷中並非受訪職青自評最常困擾的壓力來源,但其影響力不容忽視。

 

只有半數精神健康素養達標

研究亦參考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2018年編制的《國民心理健康素養調查問卷》,以了解受訪職青在知識、意識和行為三方面的水平。知識方面,逾五成(51.3%)受訪職青達標(在11條中正確回答9條題目),他們對個別題目如自殺預防和情緒對身心影響的理解則相對較弱。至於意識方面則接近所有青年(96.4%)均達標(平均分在三分以上),反映他們明白精神健康的重要性。行為方面則評估他們是否具備四項情緒技巧,絕大多數受訪職青至少掌握一項情緒技巧,只是個別技巧上有提升空間,其中人際支持和認知重估(反思自己的思想並作出調整)只有少數青年達標;至於情緒察覺(了解自己情緒變化和誘因)和分散注意力的達標比率相對較高。整體精神健康素養達標率而言(須在知識和意識達標,並在最少一項行為達標),則只有47.8%的受訪職青達標。

 

近七成(69.0%)受訪職青曾接觸精神健康資訊,他們普遍透過社交媒體接觸精神健康資訊,包括政府(如「Shall We Talk」)或非政府機構的專頁,及由專業人士自行開設的專頁了解相關資訊。他們認為這些渠道往往能用淺白易明的方法闡述相關資訊,有利向一般職青進行推廣。

 

遇到情緒困擾 大部分青年均沒有選擇求助 男性求助比率低

受訪職青中,只有28.2%在過去兩年曾就情緒困擾尋求身邊人或專業人士的幫助。進一步比較後會發現,男性(17.9%)曾求助的比率較女性(39.2%)低,過往的研究也指出男性可能因為文化或社會因素較少求助,而如果情緒困擾(尤其是抑鬱)已令他們感到十分無助和消極,這會導致他們不願尋求支援,社會有必要進一步了解阻礙他們求助的因素。至於曾求助的受訪職青最主要的求助對象均為身邊的人(包括朋友、家人和同事/上司),其中又傾向以和年齡相若的朋友訴苦為主,因為朋友較理解他們的想法。他們亦認為專業的求助渠道只是較嚴重的情緒困擾人士才需要使用,因此曾向求助熱線,甚至專業人士(如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求助的相對較少。

 

四層建議需要CARE

因應研究結果和針對職青的精神健康,我們制訂了四個層面的政策建議,期望當局在取得相關經驗後,評估能否在個別措施推廣至全港層面,令全體市民也可以受惠。重點建議如下:

 

層面一:提升在職青年精神健康能力Competence)

建議一:加強在職青年的精神健康素養培訓

醫務衞生局(下稱醫衞局)和諮詢委員會應透過兩個層次加強公眾教育,首先是面向包括職青在內的全港市民,應積極透過社交平台推廣,除了一般的精神健康資訊或提升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外,尤其應推廣實用的精神健康自助或互助方法,令職青學以致用。當局因應不同行業的需要,應鼓勵非政府機構和行業或僱主團體合作,為不同行業的僱員安排特定培訓課程,協助他們掌握不同情緒技巧,以面對工作甚至生活壓力。此外,當局應增加簽署《精神健康職場約章》的機構可參與精神健康急救培訓和其他工作坊的名額,以便更多職青學習。

 

層面二:鼓勵關注自己和身邊人情緒需要Attention)

建議二:協助僱主建立精神健康友善工作間

為了幫助中小企營造精神健康的職場,當局應鼓勵中小企善用本地機構提供的各項服務,例如聘用顧問協助他們改善職場的精神健康措施、為僱員安排精神健康培訓,甚至為僱員提供精神健康支援服務等。諮詢委員會可以聯同中小企相關商會和非政府機構,向中小企僱主推廣精神健康職場的重要性和相關服務,並邀請有一定經驗的中小企負責人向業界伙伴分享心得,以加強中小企僱主對議題的關注和認知。在協助中小企採購服務方面,初期政府應直接為中小企提供資助作為誘因,目標是儘快普及這類服務,令商界了解到這些服務的好處,獲資助的企業應承諾落實顧問提供的建議。長遠而言,當局可聯同中小企相關商會合作,鼓勵他們統籌購買服務予其會員企業分擔共用,並進行服務成效評估研究。

 

層面三:轉介有需要的在職青年予專業人員 Referral)

建議三:資助在職青年接受精神健康支援

現時公營精神科服務輪候時間甚長,每次診症時間亦不足,而私營服務的費用並非職青能輕易負擔的。政府應為職青提供資助,讓他們可以在輪候公營服務期間獲得私營的精神科專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或其他專業人士的支援。現時部分資助計劃只支援低收入人士,超過收入限額的一般無法獲得任何資助,但為鼓勵青年及早尋求專業支援並減低他們的財務壓力,應該設立分級制度,按其財政狀況提供不同級別的資助。除了由政府直接提供資助外,MWYO一直也提倡由政府成立青年精神健康基金,並邀請私營企業配對相應資金,結合政府和商界力量,共同資助有需要的職青及早獲得專業人士的支援。值得一提的是,當職青接受公營服務後,假如他們被評為有需要接受更頻密的支援,惟公營系統因資源所限暫未能作出配合,也應酌情繼續提供資助,讓他們可以獲得私營支援。

 

層面四:建立多方合作支援精神健康制度 Establishment)

建議四:加強跨界別和跨專業合作 共同促進精神健康

為更全面提供精神健康服務給職青,實在需要促進公私營機構的深入合作。首先,為解決不同機構之間資料不互通和缺乏協調的問題,醫衞局應儘快考慮能否讓精神健康中心的專業人士(包括臨床心理學家和社工等)在取得當事人同意下,查閱相關資料,並容許他們上載其紀錄讓其他專業人士(例如醫生)以了解各方進度。但研究及擴展系統需時,現階段應鼓勵相關機構為求助職青準備個人診斷資料冊,並交由他們自行保管。他們可以因應自己的意願,向相關專業人士提供資料作參考。為了職青可以獲全面的支援,應考慮將不同的專業人士集合在一個中心,為他們提供心理和工作相關等不同範疇的支援和培訓,此模式有助職青無須同時在不同機構接受支援,而且不同專業團隊之間也更易互相協調,共同制訂支援方案。即使職青需要輪候個別服務,其他專業人士在期間也可以提供一些相關的支援,減少他們不安和無助感覺。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致辭時表示:「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有一半機會有精神健康問題,就像傷風咳嗽一般很常見的。因此,我們需要讓公眾認識更多,學習多些技巧去處理、同行、陪伴、聆聽身邊人所面對精神健康的挑戰,並且可以幫到他們。」

 

負責這次研究的MWYO研究員朱城鋒表示:「在職青年的精神健康問題值得社會關注。特別是正受焦慮或抑鬱困擾的,更須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提升他們的精神健康知識和處理情緒的技巧。此外,我們亦要關心他們的求助意願,以及一般在職青年幫助其他人的技巧,達到助人自助的目標。我們期望在職青年、企業和各界一同打造精神健康友善的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