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2020年香港經歷多重轉變 港青憂前路

MWYO青年辦公室發表第四期《青年備註》

 

  • 青年對押後發表《施政報告》的意圖存疑
     

  • 青年擔心新一波移民潮會造成人才流失,削弱香港競爭力
     

  • 青年對於本地飛行體驗(Flycation)及「旅遊氣泡」的興趣不大
     

  • 青年望港府重視和保護本港獨有核心價值,保持香港優勢

 

香港,2020 年12月22日:2020年,是充滿挑戰與改變的一年,好不容易終於到十二月了,在剛過去的十一月,青年亦繼續經歷不同的大轉變,MWYO青年辦公室在11月5日至 30日期間訪問了 21位年輕人,當中包括高中學生、大專學生及在職青年,聆聽他們這段時間的經歷與想法,了解青年如何面對十一月帶來的各種難關與機會,並記錄於今天(12月22日)出版的第四期《青年備註》內。

 

對經濟前景悲觀   欲轉行或進修

 

受疫情影響,本港經濟持續低迷,失業率亦不斷攀升,隨着政府的「保就業」計劃結束,不少企業更相繼宣布裁員,青年對此感到擔憂,有的甚至已經開始另謀出路。一位航空界從業員坦言,如果行業短期内未見復甦,為生計將無可避免要考慮轉行。事實上,為了挽救業務,大家都各出奇謀;香港某些航空公司推出飛行體驗 (Flycation),可是,青年普遍看不到飛行體驗的魅力,但亦有受訪者讚賞航空公司的創意。此外,政府早前更與新加坡就「旅遊氣泡」達成原則性協議,但似乎未能勾起青年旅遊的興趣。

 

航空業外,另一重災區是酒店餐飲業;有從事相關職業的青年表示,所就職的酒店餐廳在疫情下只能有限度開放,盈利亦因此大幅下降,他擔心僱主即使希望留住員工也有心無力。

 

大灣區卻步主因:文化差異

 

事實上,面對前路問題,青年都十分迷茫和徬徨;近年來社會上有不少聲音強調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認為年輕人應該多考慮到當地發展。然而,這次受訪的青年,不論是在職還是在學的,都似乎對北上大灣區有不少顧慮,兩地之間的文化差異可謂令他們卻步的主因。有中六生指出,求學講究價值觀和文化,擔心到内地升學會與同學有衝突。另外,覺得大灣區大學認受性不足亦是原因之一。一位大學生表示,若報讀非頂尖大學如清華、北大,而是大灣區的學校,對未來就業的幫助甚至比留港升學更低。

對在職青年而言,除文化差異外,工資亦是一大主因。有青年明言,自己對大灣區工作有興趣的前提是薪金要接近香港同等職位的水平。他解釋雖然國内物價比較便宜,工資比香港低也未必影響生活水平,但如果未來打算回港找工作,在國内時的低薪就可能成為找一份高薪工作的障礙。

 

留人才、核心價值   保香港優勢

 

此外,十月時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演說,將深圳形容為「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令不少人擔心深圳會超越香港成為大灣區的龍頭城市。對此,有青年有信心香港在未來五年內都會保持其龍頭位置。他指出香港擁有良好的國際聲譽,能夠吸引外國企業落戶,即使深圳近年發展迅速亦難以動搖香港的地位。比起來自深圳的挑戰,他更擔心新一波移民潮會造成人才流失,從根本上削弱香港的競爭力。另一位受訪者同意香港的獨特性令其難以在短期內被取代,但他強調港府需要重視和保護本港獨有的核心價值,才能在外圍環境變化中保持自己的優勢。

 

質疑《施政報告》是否以港人利益為先

 

除了前景問題,《施政報告》押後發表亦是青年關注的議題;繼立法會選舉延後行政長官於十月宣布押後發表《施政報告》,令不少青年都擔心這會帶來負面影響。有中學生表示,不少市民都期望能從《施政報告》中了解政府在未來一年打算如何應對新冠肺炎和《國安法》等帶來的挑戰,認為押後發表會導致人心不穩,影響市民對未來的計劃。有大學生亦同意這種説法,他指出不少行業都會按照《施政報告》上提到的措施而作出相應的部署,突然改變發表的時間會令他們有失預算。更有受訪者提到行政長官以需向中央爭取惠港措施為由而推遲宣讀《施政報告》,讓人覺得當局要經過中央的同意才能推行政策,令人質疑報告中的内容是否以香港人的利益為優先。

 

願大家找到適合的道路

 

過去一年間,香港這座城市或主動或被動地經歷了不少重大轉變,負責撰寫的MWYO青年辦公室研究員陳宇謙表示,「這些轉變之快令人難以適應,以這次《青年備註》為例,青年受訪時的看法和計劃,在我執筆之際或已不合時。面對這些變化,不少青年都曾感到迷茫、氣餒甚至憤怒,但相信這些情緒會隨時間慢慢沉澱,轉化成前進的動力。未來,青年預期仍會有不少挑戰,但他們均願意積極面對,增值自己,留意不同的機遇,嘗試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