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5

MWYO青年辦公室發表《香港青年抗逆力政策研究》

抗逆力可後天培養 首要將社交及情緒能力列入教育政策

 

香港,2020年10月5日:近年,社會不時會出現有關青年抑鬱、欺凌、因學業壓力而輕生等事件,往往焦點會集中在青年的抗逆力身上;到底何謂抗逆力呢?而抗逆力與情緒教育的關係又是怎樣?

 

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一直關注青年的教育問題,今日發表《香港青年抗逆力政策研究》,嘗試了解世界各地較重視情緒及抗逆力教育的國家,如何從根本着手,包括在政策、課程、研究等方面,增強學生的自我認識、表達及管理情緒的能力。報告突出社交及情緒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與增強青年抗逆力的關係,為香港的情緒及抗逆力教育提供一條出路。

 

抗逆力是可以不斷發展的過程

 

引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2018年發表的數據,香港15歲學生的學術抗逆力居於全球首三位,反而社交及情緒抗逆力排名則為全球尾五,與大部分國家兩者成正比的情況截然不同。MWYO的研究報告指出,抗逆力是能夠從後天培養的特質,同時是一個可以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涉及個人、家庭、學校和社區的風險因素(創傷和生活壓力)與保護因素(家人愛護及朋輩支持)的互動。當保護因素「戰勝」風險因素時,人即使身處在逆境也能適應,代表擁有較高的抗逆力。透過美國、英國、芬蘭、台灣及新加坡的政策及成功例子,加上與香港專家的訪談,研究團隊歸納出三個以培養學生社交及情緒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 政府將「社交及情緒能力」列入主要的教育目標;

 

(二) 政府制訂相關政策,要求學校透過特定科目,教授學生社交及情緒能力(即獨立成科模式),及/或為校方提供支援幫助,營造有利於建立關係及正面的校園環境(即全校參與模式);

 

(三) 教育制度外的其他持份者有空間舉辦及試驗SEL活動。

 

持份者須達到共識

 

報告建議,在探討未來的路向時,除了考慮上述因素,亦需要各持份者達成共識,才能逐步順着改變的步伐找到出路。MWYO青年辦公室研究員黃樂謙表示,「社會需要循序漸進的改變,未來更應該着眼於向各持份者,包括家長及老師,推廣社交及情緒抗逆力的重要性。如果能夠將『社交及情緒能力』列入教育政策主要目標,將會鼓勵各界共同從政策入手提升學生抗逆力,長遠更有效推動全人發展。」

 

研究發布及全人發展論壇

 

MWYO將於2020年10月13日(星期二)舉辦《2020全人發展論壇──從情緒支援及教育科技講起》活動,上午為研究發布、專題演講及嘉賓論壇,下午為工作坊,與參加者進行一個理論與實踐兼備、有前瞻性的討論,為教育界帶來實際切實的改變。論壇部分邀請到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榮休教授程介明先生、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志裕教授、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副主席何玉芬博士、MWYO青年辦公室總監劉鳴煒先生等,探討香港的全人發展、情緒及抗逆力教育及教育科技等問題。論壇將會以網上方式進行,屆時歡迎傳媒到現場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