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6

【傾城系列二】青年的未來由誰定?

撰寫 : 陳宇謙

MWYO青年辦公室於上月底舉辦「傾城:今年暑假,我們不一樣了」活動,內容包括以青年議題為主軸的四場論壇。其中,中原集團的施永青、香港社會創投基金的魏華星、初創企業Farmacy的麥嘉晉、社工復興運動的白艾榮和青年阿榮,在「我的未來」環節上深入探討世代差異與青年如何被規劃人生。兩小時的討論有笑有淚,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青年與「大人」在想法、理想和行動上的差異。我們也聽到青年除了在政治上難以發聲外,在其他方面亦不一定可以跟隨自己的意願而行,因為很多時候「大人」都會嘗試左右他們的言行,也導致彼此間出現衝突。
 

有前無後,打死罷就?

 

青年與「大人」間的最大差異也許在於思想方式。白艾榮說,很多香港人都習慣計算每件事情的結果,認為值得投資的才會去做。惟青年卻沒那麼多計算,他們講求初心,不計較成敗的機率,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只要可以就會去做。在這種思維下,青年往往會作出一些「大人」看來缺乏長遠考慮、不成熟的舉動。而在「大人」的認知中,做每件事情前都應該有周詳的計劃和明確的願景,這種想法卻嚇怕不少人,令他們不敢行動。但在青年的眼中,這種要求行動前就有全盤計劃的想法是屬於雞蛋裏挑骨頭,他們也認為「大人」只會說青年做得不對,想法不夠全面,卻不能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
 

人人期望可達到?爸媽的快樂比天高

 

此環節的另一個焦點是青年與「大人」抱有不一樣的理想。父母總望子成龍,也想子女可以少走些彎路,人生過得平穩順利,故不時以「我食鹽多過你食米」的口吻教導子女。放眼社會,不少「大人」都會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經驗套到青年身上,期望能夠引領青年走上一條「正確」的路。這些「大人」往往會打着「為青年好」的旗號做各種事情,卻忽略了青年真正的想法。阿榮以創業為例,指出政府現在把資源傾斜在創科上,鼓勵年輕人前往大灣區創業,但青年更感興趣的卻是在香港的工廈內開店舖,從事與文化藝術相關的工作。同樣地,不少「大人」都希望可以移民讓子女過穩定自由的生活,但青年卻想留下來守護香港,為這座城市的未來努力。
 

一萬年太久,青年只爭朝夕

 

討論中嘉賓達到的一個重要共識是面對現時的局面,社會明顯有改變的需要,但對於該如何做到,卻出現一些分歧。施永青建議由下而上,並從個人開始循序漸進地改變社會。但阿榮卻指這種做法效用有限,因為支持的人不多,而且需要的時間太長。在他眼中,由上而下的變革方式更為有效。與「大人」相比,青年似乎更希望社會改革的步伐能夠快一點。但正如魏華星指出,不論大家認為應用哪種方法改變社會,都不應該只停留在討論階段,而是要各自努力,互相學習。
 

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通過這次的交流,我們觀察到青年與「大人」無論在想法、理想還是行動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異。「大人」比較穩重,傾向逐步改變社會;青年則比較隨性,主張能做就做,盼望可以大刀闊斧地改革社會。這兩種性格看似不可調和,但兩者同樣抱着令香港變得更好的心態,從施永青推行「三三制」(註)、魏華星成立社企、麥嘉晉推動都市農業發展,以至白艾榮與青年同行,我們看到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改善社會,正正體現了反修例運動「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精神。

 

最後,這次討論中我們聽到青年與「大人」之間的差異,但也感受到他們對香港的愛和期盼。引述麥嘉晉的說法,「社會不只有年輕人」,香港的未來也不只是青年的未來。故此要構建一個更好的香港,青年與「大人」需要包容彼此的不同,互相溝通和合作,朝着共同的目標前進。

 

註:「三三制」即是把公司的利潤分為三等份,一份歸員工、一份歸股東、一份用於公司發展。

 


2019年12月16日原文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