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7

風光背後——試談青年從事非全職工作之現實動機

自「零工經濟」(gig economy)興起,企業為了減低營運成本而將工作拆分為不同細項,再以短期合約將工作分配至勞動市場,從而為就業市場提供更多兼職與自僱等非全職工作機會,加上媒體和網絡鼓吹從事「斜槓」就業模式的好處,青年只做一份全職工作不再是必然選擇;而靈活就業的好處(如自主性、彈性)亦更易讓人看見。這令青年步入職場時,彷彿有更大空間決定自己的就業模式。

 

然而,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從事非全職工作,並不如社會大眾想象般的自由與彈性,更有可能引起其他社會問題。舉例來説,雖然從事外賣業的「騎手」可以彈性選擇上下班時間,但他們在面對平台演算法(algorithm)時,往往要縮短送貨時間,不能輕易拒絕送餐的要求,從而在平台的演算法中獲取較高的等級,才確保有更多訂單。這令從業者表示極度疲倦,甚至精神緊張。可見,青年不找全職的考量,未必可以與個人主義的勝利簡單劃上等號,我們既需要正視當下勞動市場中的結構性轉變,也應更審慎地分析不同背景的青年,在轉換就業模式時的動機和目的,從而更全面地掌握青年從事非全職工作時的關鍵考慮因素是甚麼。

 

MWYO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2023年7月中旬至10月下旬透過電話進行問卷調查,訪問506位18至34歲的在職青年,並進行了一場焦點小組。是次研究將受訪的在職青年劃分為「有全職(即主要工作中有一份是全職)」和「沒有全職」兩組,以二元邏輯式迴歸(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影響青年有否全職的諸多可能因素,冀客觀地了解不同青年的社經背景、對理想工作的看法如何影響個人的就業模式選擇,並量化各項因素的獨立影響力,從而找出青年選擇工作模式的決定性因素。

 

 

表:青年有否全職的二元邏輯式迴歸模型

 

 

β

 

Exp(β)

 

條件變項(dependent variables

青年有否全職(0=有全職,1=沒有全職)

 

 

 

 

理想工作條件a

 

 

 

對前景的重視程度

0.039

(1.040)

 

對金錢的重視程度

-0.383*

(0.682)

 

對快樂的重視程度

0.056

(1.057)

 

 

社經背景

 

 

 

性別(0=女性,1=男性)

1.127**

(3.087)

 

年齡

-0.449^

(0.638)

 

教育程度

-0.583**

(0.558)

 

主要工作月入

-0.991***

(0.371)

 

最高修讀學科

 

 

 

醫療護理

2.476***

(11.890)

 

行業

 

 

 

藝術、娛樂、休閒、其他文化活動

2.717**

(15.141)

 

 

(Constant)

 

3.155*

 

23.459

 

Omnibus Test (x2)

127.494***

 

Goodness of fit: Hosmer and Lemeshow Test (x2)

16.231*

 

Log likelihood

227.110

 

Psuedo-R2: Cox & Snell

Nagelkerke

0.246

0.452

 

 

N=451

Missing Cases=55

 

 

 

 

金錢比快樂重要

筆者將青年對理想工作的價值觀分為三類:重視「前景」、「快樂」和「金錢」。較重視「前景」的會期望在工作中有足夠發揮空間,且對社會有貢獻;「快樂」的會看重工作與生活平衡;「金錢」則會關注物質方面的回報,如收入高、福利好及工作穩定。然而在實證研究中,理想工作條件相關的變項只佔模型解釋力(Psuedo-R2)的0.9%,換言之青年不論對理想工作持何種看法,對有關價值觀重視與否,均對其就業模式影響甚微。而更重視「快樂」的青年並不如媒體和獵頭公司所描述,會因為更關注工作與生活平衡而明顯傾向從事兼職或自僱工作,筆者推斷這些只是少數例子。

 

另一方面,青年對「金錢」的重視程度越高,他們從事非全職的機會(即勝算值,為方便閲讀以下統稱機會)是較不重視的約三分之一(即只有0.68倍),並呈現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p<.05)。換言之,更看重「金錢」的青年會較傾向於有全職。筆者早前撰文提到青年會為了賺取更多收入而從事非全職工作,事實上若青年不單止是追求更豐裕的收入,並同時重視工作的福利和穩定性的話,則會更傾向從事全職工作。

 

從事藝術與修讀醫療護理的青年較多沒有全職

研究顯示,青年的就業模式更多是受客觀因素影響,例如從事藝術、娛樂、休閒、其他文化活動(下稱藝術相關行業)的青年,沒有全職的機會是從事其他行業的15.1倍。對於從事藝術相關行業的青年而言,當中超過一半表示是為了賺取更高收入(57.1%),這很可能意味在該行業一份全職工作的收入普遍不如多份非全職高。

 

另一項影響相對大的因素是修讀的學科,若該在職青年是修讀醫療護理系,對比修讀其他學科的人而言,他們沒有全職的機會增加近11.9倍,當中多是因為希望有更彈性的時間安排(50.0%)和賺取更高收入(40.0%)。這可能意味着有不少青年在該專業畢業後,發覺有關全職工作未能滿足他們的生活安排和經濟需要。就前者來説,醫護行業普遍工時長且是須24小時輪班的行業,因此不難理解會有部分青年選擇從事非全職工作,以換取更彈性的時間安排。但就收入來説,有關行業的薪金一般相對優渥,這會否代表有不少青年從不同醫療護理專業畢業後,無法達到理想的收入而放棄全職工作?當中是因為學歷?工作性質?抑或是青年個人問題?由於本文旨在探討整體青年的就業模式,對上述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循此作更深入的調查,下節將討論人口統計變項對青年就業模式的影響。

 

男性、薪金低和較年輕的傾向沒有全職

香港社會受傳統華人社會對家庭角色的印象影響,社會普遍仍認為女性是主要擔當照顧家庭的角色,而從事非全職工作可讓她們更彈性地安排時間,以兼顧家庭和工作的責任。但我們最新的調查研究顯示青年群組的情況與一般情況相反,男性在職青年沒有全職的機會較女性高近3.1倍。透過焦點小組的訪談,筆者發現新生代較少受傳統家庭觀念束縛,亦因為年齡尚輕而未須兼顧照顧家庭的責任,所以研究中女性青年無明顯傾向沒有全職。至於男性為何更傾向從事非全職工作,筆者推斷該就業模式的性質或能解釋這個現象。從事非全職工作往往要承擔收入不穩的風險,甚至面對親朋戚友和社會的質疑。而傳統華人社會普遍對兩性有固定期望,仍有很多人確信男性更有冒險精神,同時在經濟上更具優勢。從而使男性在心態以至能力上,覺得自己較能承擔沒有全職的風險。

 

另一方面,薪金越高的青年沒有全職的機會是較低的0.37倍。換言之,青年的薪金越低,沒有全職的機會越高。這很可能是因為轉換就業模式會帶來一定風險和成本,收入較高的青年自然需要更強誘因,才會令其放棄全職工作。相反,對於收入較低的群組來説,因為轉換就業模式的機會成本較低,故更容易因為各種原因選擇從事非全職(如賺取更高收入)。而教育程度越高的青年沒有全職的機會是學歷較低的0.56倍,換言之青年的學歷越低,沒有全職的機會越高。這或是因為普遍非全職工作對受僱人士的學歷要求較寬鬆,他們在沒有更好的全職工作選擇之下,很可能會從事多份兼職以賺取更高收入。對於學歷較高的青年來説,他們既有更多的就業選擇,能夠透過全職晉升的機會亦較高,因此他們選擇從事非全職的機會較低。

 

最後,年齡的影響亦有一定程度的顯著性(p<.1),年齡越大的青年沒有全職的機會是較小的0.64倍,換言之年齡越大的青年,沒有全職的機會越低。筆者推斷青年隨着年歲增長,收入越高,能夠承擔的風險和意願很可能比年輕時低,因而年紀較大的青年會比起較年輕的更傾向從事全職工作。

 

綜上所述,青年選擇從事自僱或兼職工作並非主要出於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而是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關現象雖能引起網絡熱論,但選擇何等就業模式終歸要視乎行業和工種是否適合,青年亦會考慮更現實的經濟因素和自身背景,而對工作的觀感只有較小的影響。既然轉換就業模式,未必是青年追求理想工作時最適合和最實際的方法,那麼普遍青年會以甚麼行動和心態實現?再者,不同背景的青年又會如何看待工作的價值和意義?這些問題將會在下篇文章逐一分析。

 

2024年5月7日原文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