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DEC, 2023

青年成立「遺物製造所」 與參加者大膽談死

死亡是甚麼?Heyson一邊哼着輕快的旋律,想了想便道:「死亡是一個科學原理,斷氣了,就只是一秒鐘的事。」坐在旁邊的Vicky和應道:「我覺得死亡是一個終結,在那一刻你今生所經歷的都會有個終結。」一邊看書的Hailey也忍不住道:「人是有兩次死亡的,一個人死了以後,只要活在他人的記憶裏,他的生命就可以延續。」

 

自己喪禮 自己話事

生離死別跟這幾個年輕人的距離好像很遠,但他們偏偏在過去兩年就舉辦了不少工作坊,透過熟悉的藝術媒介跟參加者大膽談死。Heyson在大學主修音樂,畢業後亦從事與音樂創作相關工作,他說希望可以用音樂治療人心:「工作坊都有不同性質,有時候會跟參加者一齊創作用於喪禮的歌曲,也有可能會讓他們想想道別的話,我就在旁彈琴伴奏,讓他們舒適地去說這一番話。」

 

Vicky則喜歡陶藝創作,平日也會研究用不同質地的材料製作陶器,她亦將自己的興趣融入工作坊之中:「我會在工作坊教參加者製作骨灰龕,當然並不是說他們將來一定要用這個骨灰龕,我希望參加者透過製作過程會意識到,他們可以決定自己的身後事。無論是骨灰龕的形狀、大小還是出殯時所穿的衣服,都可以自己決定!」

 

一樣生前沒有用,死後才有用的東西

大約兩年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們參加了一個名為「有冇用」的設計節,當時Vicky的陶瓷工作室位於葵涌,鄰近火葬場及墳場,於是便靈機一觸,以「遺物」為設計主題,Vicky解釋道:「遺物這東西可能在生前是沒有用的,但在你死後別人可以透過遺物來懷念你,東西變得有用,我們便以這個主題參加設計節。」

 

設計節過後,他們更成立了「遺物製造所」,除了教授參加者製作骨灰龕以及為自己的喪禮作曲,工作坊內亦會邀請參加者一起寫遺書,Hailey 補充道:「我會先跟參加者分享一些文學小說,讓他們先培養情緒,之後便會一齊寫遺書。社會上根本沒有空間讓大眾談論生死,所以我希望能夠提供一個地方,讓參加者思考如何在這一刻總結人生。」

 

Hailey 熱愛文字創作,曾將自己的短篇小說結集成書,其中一個故事是講述一個人死後,靈魂回到自己的喪禮,赫然發現靈堂上竟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喜歡的!Hailey希望工作坊可以成為一個契機,讓參加者回憶人生的種種並留下心底話,Hailey道:「參加工作坊的大部分也是年輕人,一開始大家可能會覺得尷尬,但慢慢當他們進入情緒,參加者都會拿起筆來不斷的寫,我就發現原來大家都有很多放不下的事情,有很多話想跟家人說。」

 

辦工作坊讓參加者回憶人生種種 並留下最真摯的心底話

Heyson表示沒有想過,一個短短的工作坊卻可以把自己與參加者的距離拉得這麼近,他回憶着:「在遺物工作坊內有不少難忘的片段,其中一次有位參加者在我的音樂伴奏下一邊哭一邊分享,講了很多個人感受、跟家人的經歷。我才發現原來工作坊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空間去抒發情緒。我們未必可以幫助參加者解決生活上的難題,但可以作為一個陪伴,那一刻很美好。」

 

疾病與死亡所帶來的痛苦及孤獨,外人難以明瞭,但自小就患有長期病的Heyson卻能身同感受:「我自己都是一位長期病患者,經常要進出醫院,一個很多生離死別的地方,所以如果可以用一個分享陪伴的方式,去舉辦一些工作坊給別人一個安慰、一個擁抱,其實已經很足夠。」

 

生與死是人生必經階段,但死亡一直以來都被視為華人文化中的禁忌,Vicky憶述以前讀書的時候,老師亦鮮有觸及相關話題:「讀中學的時候,有些機構會到學校舉辦一些關於生死教育的講座,主要是由導師在台上演講,然後就會問一些問題,讓台下的學生舉手回答,氣氛讓人很尷尬漸漸便不想參與討論。但我覺得近年的情況有所改善,多了年輕人會去接觸相關議題,最近也多了人移民,大家也會講不同形式的離別。」

 

重視青年精神健康 MWYO將提多項生死教育相關倡議

本港青年面對巨大精神及生活壓力,而近月更接連發生青年自殺死亡或企圖自殺個案,情況令人擔憂。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一直關注青年身心健康,過去曾提出不同政策建議,冀青年愉快成長。為了解青年對死亡的恐懼,助他們反思生命的意義以及讓學校進一步了解學生對死亡的想法,MWYO來年會進行相關研究,同時亦會走入學校,跟學生展開一場不一樣的生死教育課。

 

「遺物製造所」的三位年輕人也同意,當人們深入認識跟死亡相關的話題後,他們便不會顯得那麼避忌,Vicky說:「我的家人本來是比較傳統的,但可能我接觸多了相關工作,他們也會主動談這個話題。父母會跟我提及遺產分配、喪禮的形式等等。我爸說他想海葬,但請我們不要把他沖到廁所!」曾經跟死神擦身而過的Heyson也接着道:「我想在自己的喪禮播一首比較開心的歌曲,來參加喪禮的親朋好友,聽到這首歌也會感到開心,感恩地活着!」

 

死亡有時只是近在咫尺,無人能預計死神甚麼時候會降臨,而生死教育不但能夠打破坊間對死亡的恐懼與忌諱,同時亦能鼓勵大家好好把握和珍惜所有,希望大家都會懂得從死看生,活好當下。

 

 

2023年12月7日原文刊於《Oh!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