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JUL, 2022

23歲殯儀策劃師 逾越生死為殯儀業帶來新氣象

經歷了兩年多的新冠疫情,我們聽得最多的就是「人生無常,珍惜當下」。第五波疫情至今的累計死亡已超過9,200人,在確診人數最高峰的時候,家屬甚至未能與病人親身道別。有一種職業總是帶着神秘感,一般來說我們日常都不會接觸到,除非身邊有親人離世。他的職責,是為逝者畫上人生的句號;他的希望,是幫助家屬在哀傷之中尋找安慰;他的名字叫Frankie,今年廿三歲,是一名殯儀策劃助理。

 

今年廿三歲的他,是一名殯儀策劃助理

 

很多人聽到殯儀策劃師這個職業都感到好奇,但由於經常接觸死亡,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殯儀策劃師其實是一項專業,而且有專門的課程讓有志投身殯儀行業人士就讀,除了教授基本殯儀知識,行業道德操守與禁忌,同時亦培養學員的正確工作態度和責任心。

 

在熙來攘往的深水埗街頭,一輛靈車悄悄地停泊在路邊,Frankie加快了腳步,一邊整理袋中物品,一邊喃喃地道:「我哋而家去葵涌殮房,幫一個先人做火化。」打點妥當後,Frankie登上靈車展開忙碌的一天。 靈車抵達殮房,仵工從靈車裏緩緩抬出一副靈柩。Frankie手執文件走進了辦公室,過了半晌才走出來,「頭先做咗認領遺體手續,而家仵工就會喺裏面幫遺體化妝,因為佢(逝者)嘅屋企人唔喺香港,所以我會全程代辦後事。」

 

面前這個大男孩談吐老成,差點令人忘記,他今年只有廿三歲。 Frankie憶述中學時期經常做義工,總盼着長大以後可以服務社會。在大學期間,Frankie修讀工商管理,偶然認識了社會企業的運作概念,他認為社企既可賺錢、又可以貢獻社會,於是便毅然加入了一間殯儀社企當實習生,他淡然的道:「很多老人家生前需要義工協助,其實佢哋死後亦需要別人關心。」

 

這間社企叫做「一切從簡」,其名字也有特別意思。Frankie耐心地解釋:「呢個『簡』字,係指簡化某啲程序,但並唔係簡陋,係簡約並且莊嚴。家屬喺過程中,亦可以選擇、可以『揀』,例如唔同嘅棺木,或者不同殯儀產品,壽被、壽衣,甚至骨灰盅,都有唔同選擇。」

 

這次實習給他的寶貴經驗,讓他更清楚未來的工作規劃。大學畢業後,Frankie正式加入殯儀業,每天見盡生死,他說自己早已習慣,但是家人對他的工作就有不同看法,「我爸就無太大意見,但係反而我媽就比較忌諱啲傳統嘢,所以我就無同佢講,但係我覺得而家的工作好有價值、亦都好開心,所以我會選擇做落去。」

 

走文青風格的殯儀長生店  Frankie:「這裏是一個承載眼淚的地方!」

 

「一切從簡」位於文青小店林立的深水埗,這裏的環境與擺設跟一般長生店也很不同,比較像文青小店,並且以書店的形式去開放,疫情爆發前會讓客人到店內閱讀。「我哋亦都成日講,呢度係一個可以承載眼淚的地方,我哋想營造一個好嘅環境,令到屋企人放心同我哋講佢哋的故事,或者抒發佢哋的感受。」

 

辦公室的入口旁邊放着一副棺木,藍綠色的棺身加上點點花紋圖案,跟傳統的棺木也大有不同,Frankie娓娓道出棺木的故事:「呢個棺木係澳洲品牌,全部都係用環保物料製成,而家屬亦都可以tailor made畫作繪畫喺棺木上,好似一份禮物咁樣送俾先人。」

 

殯儀業一向予人古老、神秘的印象,但是初生之犢透過創意和膽識,加上細膩心思,令這個傳統行業悄悄起了變化。Frankie也同意殯儀業都需要新血加入,年輕人可以為行業帶來新的動力。即使有人會覺得這樣是屏棄了傳統元素,但是他認為傳統和現代的概念,其實可以mix and match(結合),亦是年輕人能為行業帶來的新衝擊。

 

辦公室的另一端裝了一組又一組木架,這裏是Frankie最喜歡的角落。「呢度有好多新式殯儀product(產品),同時表達到原來殯儀產品都可以融入屋企。」 木架上有各適其適的產品,有些小擺設,透出點點燭光;也有人氣偶像歌手的歌曲宣傳品;當然還有大大小小、不同顏色的骨灰盅,有的更可以放相片。「由(遺體)火化、撒灰到上位,呢個過程要幾個月,對屋企人嚟講可能過得好快,咁其實佢可以保留少少骨灰喺屋企,幾年之後,佢覺得 OK,情緒過渡到咪再攞去撒灰囉。」

 

曾處理屍體發現案 盼助家屬走出悲衰

 

採訪的第二天陽光明媚,Frankie在屯門乘了一個多小時的巴士,來到了曾咀靈灰安置所為兩位先人上位及撒灰。他曾經陪伴不少孤苦無依的老人家,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有時候,他到曾咀工作也會去探望這些老朋友。「曾咀這邊灰塵多、比較潮濕,石碑很容易沾上灰塵,我見到都會抹吓。呢個婆婆係我初入職接觸的個案,係醫務社工轉介,因為屋企人都唔係好識得處理,所以由出殯到上位,我都有幫手跟進,又因為佢屋企人成日唔喺香港,所以有時我都會嚟探下佢。」

 

Frankie的眼神帶着一絲無奈,年紀輕輕的他對死亡有着很深的感悟,「我好記得,有一次個案係屍體發現案,個先人已經喺屋企過咗身一段時間,送到去公眾殮房嘅時候,見到嗰個顏色已經變曬,而且都見到骨咁樣,咁我就會諗,我哋見到的時候,已經咁大反應,對屋企人、親屬嚟講,佢哋嗰個心情會係點樣呢?呢個就會令我反思,可以繼續點樣幫手,啫係可能陪伴屋企人呀,或者可以喺同行路上做啲嘢。」

 

疫情下反思生命的脆弱

 

疫情至今,Frankie處理過不少因新冠病毒離世的遺體,他表示很多逝者都不一定走得安詳。在疫情期間,更因為種種防疫限制,連傳統的瞻養遺容儀式也成難題,家屬會顯得份外傷心難過。Frankie即使身心疲累,亦堅持多走一步,希望彌補家屬的遺憾。「我哋接觸到好多 COVID的個案裏面,嗰個遺體最後個容貌都唔係太舒服啦,可能係眼皮鬆咗、個口開大咗,我哋盡量嘗試隔住個屍袋,都會幫手處理好嘅,但如果個容貌實在太唔理想呢,我哋盡量鋪咗壽被,先俾屋企人望囉。我哋亦都建議屋企人,喺未出殯、依然哀傷嘅時候可以寫吓心寫卡、小朋友又可以畫畫、摺紙,少少嘅藝術治療,可以抒發到佢哋嗰種哀傷。」

 

每天都跟死亡打交道,二十出頭的Frankie說已經找到了畢生志業,未來亦希望為行業帶來更多新突破,達致傳承和革新的目標。他認為,這些革新可能是從喪禮的規模或者儀式上突破,雖然喪禮裏面充滿着哀傷,但同時可以有開心的元素在內,不要讓以往一貫的想法去局限整個殯儀行業的發展;相反,你可以提出很多你有新的點子,只要你肯做並願意嘗試,永遠都會有革新的出現。

 

人生總有太多遺憾,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廿三歲的年輕人,每天做着擺渡人的角色,為離開及留下來的人引路,讓淚水充斥的同時不要太過悲傷。疫情下逾越了生死,在走進彼岸前,願我們都懂得珍惜當下。

 

 

 

原文刊於《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