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6

深入了解議題使青年以更多角度思考

MWYO青年辦公室發表「共識會議.消費券青年點『算』」研究結果

 

  • 「共識會議.消費券青年點『算』」四個階段問卷追蹤參加者的轉變

  • 活動結束後,支持下個年度繼續派發消費券的比例下降了逾二十個百分點,不支持的比例則上升了接近三十個百分點

  • 經過對議題的深入了解及討論後,認為須考慮「消費券的預期成效」的參加者比例有顯著上升

  • 共識會議促進了參加者以社會大眾利益出發,從更宏觀的角度審視消費券計劃,繼而調整了自身的立場

 

政府於去年發表《施政報告》指出加強青年參與公共事務,並成立「地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及「地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過往積極嘗試各種青年社區參與的模式,例如「參與式預算」等項目,以提升青年對社區的歸屬感及對政策的深入討論,並增加青年與體制的互信。

 

今年8月,MWYO參考審議式民主的「公民共識會議」概念,聯同洪雯議員、梁毓偉議員、張欣宇議員及楊永杰議員,舉行以消費券為題的「共識會議.消費券青年點『算』」論壇。論壇共有24位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年全程參與,以公開、理性的討論,聆聽不同立場人士的意見,從對話中嘗試得出共識。(詳細共識請參閱附件)由簡介會到兩天論壇完結,MWYO邀請參加者進行四份問卷調查,記錄和追蹤了他們在活動開始前、聆聽完專家的分享,以及與專家、和組員深入交流和討論後,對參與公共事務的態度,以及消費券議題的認識之轉變。研究希望讓政策制訂者、青年工作者和其他關心青年發展的持份者領略共識會議對青年參與及政策制訂的正面效能和須注意的地方,從而考慮採用此模式促進青年的公民參與。

 

本研究採用了量性研究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s)及縱貫研究設計(longitudinal studies)收集數據資料,並輔以觀察員於討論過程的紀錄及對活動的觀察,進一步詮釋和探討前者得出的研究發現。網上問卷分別於簡介會(問卷一)、第一天論壇的上午(問卷二)、第一天論壇結束(問卷三)及第二天論壇結束(問卷四)邀請參加者填寫,其中的重點結果如下:

 

參加者對應否派發消費券立場有極大的轉變 

根據問卷一,在共識會議開始前,較多參加者支持未來一年政府應該繼續派發消費券(69.4%),而只有少數表示不應該(19.4%)及不知道/很難説(11.1%)。我們發現支持與反對的比例,與過去坊間數份有關派發消費券的民調結果相若,相信按普遍參加者作為政策的直接受惠者來説,這比例實屬意料之中。

 

然而當活動開始後,根據問卷二和三顯示,認為應該繼續派發的比例下降至少於一半(問卷二為46.4%,問卷三為46.8%),表示不應該的則升至接近三成(分別為35.7%和26.1%)。 直到共識會議尾聲,我們將原本放置在問卷四的問題(「未來一年,你認為政府應否繼續派發消費券?」),安排讓參加者即時進行網上表決。結果少於一半支持下個財政年度派發消費券(48.1%)及少於一半不支持(同樣是48.1%),兩者的比例相若。由此可見,參加者在活動結束後,支持下個年度繼續派發消費券的比例下降了逾二十個百分點,不支持的比例則上升了接近三十個百分點。

 

我們推斷參加者開始認識在制訂公共政策時應更宏觀和全面地考慮一籃子因素,例如香港的經濟情況和財政儲備。與此同時,參加者經過與其他人深入而客觀的討論後,從而調整了原本立場。

 

認為需要考慮「消費券的預期成效」的比例上升

問卷一的結果顯示首三項參加者認為派發消費券最須考慮的因素為:政府的財政情況(80.6%)、消費券的預期成效(55.6%)和香港經濟情況(52.8%)。隨着活動的進行,參加者對考慮這三項因素的想法有所改變。參加者在聆聽專家分享及與專家深入交流後(問卷二),認為須考慮「消費券的預期成效」的比例上升到78.6%。直至第一天的共識會議完結(問卷三)成為了最多參加者考慮的因素(82.6%)。 

 

我們發現有11位參加者原先未必考慮「消費券的預期成效」,但在活動開始後轉為有考慮。當中逾七成(72.7%)表示源於「對議題有更多認識,所以改變了想法」。因此,我們相信共識會議能夠令參加者對重大的公共議題有進一步的認識和思考,繼而調整了自己的立場。 

 

加深參加者對消費券認識

在問卷一時,只有近四成半參加者自覺對議題有認識(44.5%)、有近四成表示不認識(38.9%),而小部分表示不知道/很難説(16.7%)。這結果反映參加者在活動開始前,對有關議題的認識與否只屬參半。 

 

當聆聽完專家分享及與他們交流後填寫的問卷二中,參加者表示自覺對議題有認識的比例大幅上升至82.1%、不認識的則下降至14.2%。至於當參加者在經歷完兩天的小組討論和大組共識整理的環節後,在問卷三及四中,絕大多數的參加者已認為對議題有認識(分別為91.6%和91.7%),而只有極少數表示不認識(分別為8.3%和4.2%),可見共識會議作為開啟參加者學習與參與公共議題討論大門起了一定的成效。 

 

參加者更願意從公共利益審議消費券計劃 

參加者除了考慮因素有所轉變外,對派發消費券與否的立場也隨着共識會議進行而調整,反映了共識會議令參加者願意和能夠從公共利益審議重大的公共議題。以選擇「消費券的預期成效」為最重要三項考慮因素之一的參加者為例,根據問卷一顯示,他們當中七成人認為來年要繼續派發消費券。然而,問卷二及三卻顯示贊成繼續派發的比例下降至四成左右(分別有40.9%和42.1%),表示不應該和不知道/很難説的佔超過一半(分別有59.1%和57.9%)。考慮「消費券的預期成效」這因素,某程度上反映參加者從公共利益角度出發。舉例說,有參加者在討論中提出派發消費券的成本高昂,但提振經濟的實質作用有限。至於參加者為何會在共識會議中願意從公共利益出發接納上述的共識,繼而改為反對繼續派發消費券,我們相信箇中理由是源於共識會議促進了參加者以香港為家的精神,並以社會大眾利益出發,從更宏觀的角度審視消費券計劃,繼而調整了自身的立場。

 

經過這次的共識會議,四位參與的立法會議員對這個新的青年參與模式都有所體會。張欣宇議員表示,活動讓參加者深入理性地討論政策並找到共識點,他亦更有信心日後能向政府反映真實民意。洪雯議員就觀察到,參加者均願意放下個人利益,並從公共利益出發去討論問題,令她對香港青年更有信心。身兼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的梁毓偉議員贊同共識會議是一種新嘗試讓青年了解政策細節以及不同持份者的意見,期望能夠將這種參與模式推而廣之。楊永杰議員認為社會有多元的議政論政空間也是一件好事。

 

MWYO青年辦公室研究員游沛翀總結:「我們相信共識會議的議政模式,能促進社會依循公共利益討論政治議題,令公民社會的討論更加活躍。對比起其他國家或地區,共識會議往往需時七天或以上,是次活動能夠在相對短的時間令參加者對議題有更深的認識,並達到具質素和理性的討論已算取得不錯的成效。我們期望香港能夠在不同議題以及政策制訂的過程中,舉辦更多的共識會議,讓更多對公共事務有熱誠的青年參與,鼓勵他們對公共議題有進一步的關注和探討。 」

 

報告重點:

https://bit.ly/MWYO_Oct23_DeliberativeDemocracy2_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