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5

誰對大灣區就業有興趣?

關鍵字 > 生涯規劃大灣區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最近指出香港可為大灣區輸出金融服務業,大灣區也為香港提供機遇。那麼有多少香港年輕人有意往大灣區就業?MWYO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於去年8月下旬至10月初進行電話調查,發現只有不足兩成香港青年對大灣區就業有興趣,但經歷去年社會運動後,這比例現在可能更低。如果政府廣泛向年輕人推廣往大灣區就業,效果恐怕會適得其反,而且浪費資源。既然大部分香港青年對往大灣區就業缺乏興趣,較為務實的方向是針對傾向有興趣的群組給予支援和引導,為他們提供更多就業資訊和援助。

 

故此,我們嘗試歸納對往大灣區就業有興趣的在職青年特徵。我們從社經背景和主觀因素着手,以電話調查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檢視不同因素對往大灣區就業興趣的相對影響。如果我們單獨抽取一個因素看看與往大灣區就業興趣的關係,會發現有不少因素呈顯著關係。從表一可見,有近37%同意大灣區是香港青年未來就業趨勢的受訪者自己有興趣往大灣區就業,而只有6%不同意的受訪者有同樣興趣;這在統計上是顯示有差異的。

 

表一:有或無興趣回大灣區工作者對未來就業趨勢的看法(%)(樣本數=903)有或無興趣回大灣區工作者對未來就業趨勢的看法(%)

 

同時,從表二可見,有兩成已婚青年有興趣往大灣區工作,而只有12%未婚青年有興趣;這在統計上也是有差異的。

 

表二:有或無興趣回大灣區工作者的婚姻狀況(%)(樣本數=989)有或無興趣回大灣區工作者的婚姻狀況(%)

 

可是,這種分析方法未免過於片面,而且未能檢視不同因素對往大灣區就業興趣的相對影響。因此,我們運用了Probit回歸模型分析,以了解及量化每項因素的相對影響力,並釐清哪些因素最為關鍵,主要結果於圖一呈現。該圖括號內的數字指每個特徵提高對大灣區就業興趣的百分點機率。例如,對現職工作不滿的青年對大灣區就業有興趣的機率比感到滿意的青年高8.1個百分點。

 

圖一:較有興趣往大灣區工作的香港在職青年特徵及不同因素的相對影響力較有興趣往大灣區工作的香港在職青年特徵及不同因素的相對影響力

 

是否認同大灣區是未來就業趨勢成最關鍵因素

 

在上述呈顯著關係的因素當中,最具影響力的就是是否同意大灣區是香港青年未來就業的趨勢。香港在職青年如果同意大灣區就業是未來趨勢,也就是認同當地將來有不少適合他們的機遇,值得嘗試。從個人意願來說,他們對往大灣區就業有較大興趣,機率比不同意此說法的人高15.9個百分點。

 

社經背景而言,比較有興趣往大灣區就業的在職青年有以下特徵:每月收入三萬元港幣或以上、年齡介乎18至24歲,或有高中或以下學歷。首先,較高收入人士對往大灣區就業較有興趣。月入三萬或以上的青年對大灣區就業有興趣的機率比月入少於兩萬的青年高11.7個百分點。這可能是因為區內經理級或專業人員職位,薪金與香港比較相近,晉升機會較高,整體比較吸引(兩地薪金的比較,詳見MWYO《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就業的可能性及政策建議》研究報告)。有參與焦點小組訪談的大灣區僱主表示,香港人除非獲高薪聘請或是專業人士,否則不會到大灣區就業。有從事室內設計的受訪者亦指出,「打工」的一群較少考慮往內地尋找工作,反而「做老闆的才會選擇到內地工作」;他們事業初期在香港累積經驗和人際網絡,其後再往內地發展。另外,年齡亦是關鍵,18至24歲在職人士處於事業初期,工作尚未穩定,故有較大空間考慮不同就業路向。
 

個人經驗和主觀因素同樣重要

 

在個人經驗方面,曾在內地有工作經驗(包括實習、全職工作、創業或公幹)的青年對往大灣區就業較有興趣。有內地工作經驗的青年對大灣區就業有興趣的機率比沒有相關經驗的青年高6.3個百分點。這現象不難理解,因為有相關經驗的青年自然對內地(包含大灣區)生活和職場文化較為熟悉,而且接受程度較高。

 

主觀因素而言,對內地自由民主或生活質素感到正面,或對現職工作不滿意,對往大灣區就業的興趣較大。首先,對內地自由民主觀感正面的香港青年對內地社會環境較有好感,故有較大機會對往大灣區就業有興趣。在這方面觀感正面的青年對大灣區就業有興趣的機率比觀感負面的青年高12.3個百分點。有參與焦點小組訪談的受訪者表示不信任內地法制,對部分行業不守安全法規、當地貪污違法問題感到擔憂。我們亦發現教育程度較高的青年對內地自由民主的情況較為反感,故對大灣區就業的態度較為冷淡。此外,對內地生活質素觀感正面的香港青年(即對當地治安、醫療、環境和食物安全較有好感)也較樂意在內地生活和工作,因此有較大機會對往大灣區就業有興趣(相對觀感負面的青年高10.4個百分點)。

 

對現職工作不滿意的香港青年有較大動機改變工作環境,在不同地方嘗試就業。他們對往大灣區就業有興趣的機率,比對工作滿意的青年高8.1個百分點。教育程度較高的青年,工作較為穩定,所以對現職工作較滿意,有較少誘因放棄目前的職位而選擇到境外地方工作。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因素透過交互分析單獨觀察時看似與往大灣區就業興趣在統計上呈顯著關係,但在回歸模型與其他因素一併比較時,關係不再顯著。這三項因素分別是婚姻狀況、出生地和是否比內地同類人士有優勢。

 

大灣區就業並不是適合所有香港青年,而政府若要推廣此出路作為年輕人的另一選擇,則應該更具針對性,識別有興趣往大灣區就業的青年,為他們提供就業資訊和支援。至於大灣區僱主,政府可聯繫他們在香港舉行招聘活動,讓其直接接觸有意往當地就業的青年。政府亦可考慮提供財政誘因吸引大灣區僱主多聘請香港青年。MWYO即將發表的下一篇文章會提供詳盡建議,敬請各位讀者留意。
 

 

2020年6月5日原文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