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6

年輕人如何評價政府抗疫措施?

撰寫 : 陳朗軒

經歷數月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後,香港情況雖然反覆,但大致穩定,政府亦逐步放寬預防疫情的限制措施。在市民日常生活漸漸回復正常之際,正好是回顧半年以來政府和社會對抗疫情的成果和評估整體表現的良好時機。政府也應檢討今次處理疫情的表現,以更妥善應付未來可能出現的大規模疫情。

 

數月來政府為應對疫情及其影響推出了防疫和經濟支援措施,社會對其評價眾說紛紜。為了解年輕人對上述措施的評價和疫情對其就業狀況的影響,MWYO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五月下旬進行了一次電話訪問調查,成功訪問509位18至34歲青年,看看他們怎樣為香港的抗疫成果評分。如果我們單獨看每一項措施的成效,有些措施得到大部分年輕人認同,亦有些措施,年輕人對其評價好壞參半。可是,他們被問到對政府整體防疫措施的評價時,只有約四分之一認為政府做得好。此情況可能與近期年輕人對政府施政的強烈不信任,以致對政府的整體印象變差,無論措施成效如何,實施的過程亦難以得到年輕人廣泛認同。
 

措施推出越遲,青年評價越負面

 

調查顯示,分別有81%和69%受訪青年認為全港學校停課和對入境人士和確診個案緊密接觸者實施隔離對控制疫情有幫助。其次,分別有52%和45%受訪青年認為限制或暫停某些行業營運和「限聚令」對控制疫情有幫助。只有20%受訪青年認為政府派發「銅芯抗疫口罩」對控制疫情有幫助。究竟是哪些原因導致以上差別?

 

大部分年輕人認為停課安排和隔離令有效,可能與政府推出措施的時機有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是應對疫情最早實行的措施。從今年一月下旬開始,正當內地疫情處於高峰期,政府要求全港學校停課,後來政府要求所有抵港人士,包括香港居民,接受強制家居檢疫。有部分乘坐專機抵港的市民和確診個案緊密接觸者,被安排往駿洋邨等地進行隔離。雖然隔離營選址曾引起附近居民的反對和社會爭議,但仍有近七成受訪青年認為對控制疫情有幫助。相比之下,「限聚令」、限制餐廳食客人數和禁止某些商業處所營業都是本港疫情較為嚴峻時推出的措施。派發「銅芯口罩」則是在五月初,疫情大致受控時才推出。因此,似乎政府越早開始推行的措施,越多年輕人認為對控制本港疫情有幫助。

 

同時,儘早停課和嚴謹的隔離政策是本地傳染病學者早在疫情爆發初期已在極力提倡。相反,有學者指出「銅芯口罩」由於只能清洗,不能消毒,長期使用或有帶病毒的風險,加上清洗過程比較複雜,是年輕人多選擇使用即棄口罩的原因之一。故此,學者專業意見亦可能左右青年對措施成效的觀感。
 

收入減少的年輕人較不滿政府表現

 

我們亦發現2020上半年就業情況轉差的在職青年對政府控制疫情的整體表現較為不滿。從左圖可見,今年收入有增加的在職青年當中有63%對政府整體防疫措施有負面評價,而收入減少的在職青年有74%有同樣想法。此外,從右圖可見,因疫情被迫放無薪假的在職青年當中有高達77%對政府整體防疫措施有負面評價,而有63%沒有類似遭遇的在職青年有同樣想法。由此可見,被疫情影響生計,收入減少的青年,不論是減薪或是放無薪假,都對政府推行防疫措施的表現較為不滿,畢竟疫情能否儘早受控直接影響他們的收入來源。政府若能將疫情對本港經濟的影響減至最低,就能提升在職青年對其施政的信心。

 

圖一:因疫情而遇到不同就業狀況的在職青年對政府防疫措施的整體評價因疫情而遇到不同就業狀況的在職青年對政府防疫措施的整體評價

 

 

建延遲償還學生貸款比派錢更有幫助

 

從經濟支援措施而言,政府為學生資助計劃下借貸的大專學生提供一次性免息延遲兩年償還貸款,有近六成(57%)受訪青年認為對紓緩年輕人失業和經濟壓力有幫助。比較有趣的是,相對較少的青年(45%)認為政府向全港市民派發一萬元有同樣效果,儘管支援比較直接。這可能是源於青年對政府能否及時派發一萬元抱有懷疑態度,而延遲償還貸款可即時讓還款人騰出更多現金週轉,以應對疫情減少其收入的威脅。假設還款人已借盡現時學生資助計劃貸款額的上限37.3萬元,而且用盡15年期限攤分時段還款,每月最低還款額(不計利息)是2,070元。今次延長還款的安排,讓剛畢業的還款人由四月開始每月有多2,070元現金,延續兩年則累積五萬元。這五萬元仍須延後歸還政府,但即時效果似乎比派發一萬元更明顯。

 

同時,政府針對失業人士的措施似乎不為年輕人受落。政府暫時放寬健全人士申領綜援的資產限額一倍,約22%受訪青年認為有幫助。現為失業人士提供直接經濟支援的「失業綜援」計劃,2019-20年度只有865名18至25歲受助人,佔所有失業綜援受助人的6.4%,而單身健全人士的標準受惠金額只有每月2,525元。支援金額偏低,遠遠不能支付租金等基本生活開支,而且未能廣泛吸引有經濟困難的失業人士。故此,該措施對紓緩青年失業情況的成效有限,有待其他政策補足,如設立短期失業援助金。

 

整體而言,只有19%受訪青年認為政府整體經濟支援措施做得好,這再次反映青年評分受主觀因素,即對政府不滿所影響。再者,在本港經濟環境急劇轉差的一季,即時見效之策最能讓年輕人減少現時的財政壓力,而當只有少數措施能迅速實行,整體效果則大打折扣。
 

措施效率最為關鍵

 

香港社會曾經歷2003年SARS疫情,相信大眾到今天仍猶有餘悸,而當時幸好汲取了防疫經驗,這或許是年輕人覺得市民功勞較大的原因之一。事實上,相比外國,本港市民比較配合和遵從有關規例,讓措施效益得以提升。年輕人大多認為,香港面對今次疫情比其他地區來得成功,有賴各方的危機意識和迅速應變。

 

撇除年輕人近年對政府施政的不信任,有部分應對疫情和支撐經濟的措施也得到大多數年輕人的認同,包括隔離令、停課安排及延遲償還學生貸款。這些措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較早實行,較快見效,能及時回應市民的迫切需要,讓他們安然度過今次公共衛生和經濟衰退的雙重難關。值得留意的是,在職青年若因疫情而收入減少,他們對政府措施的整體評價也較差。筆者相信下次政府應對疫情若更能有效率地推行措施,減低對經濟和就業的影響,將得到更多市民認同。
 

 

2020年6月16日原文刊於《信報》

相關項目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