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0

實習培訓有助中學生在職場突圍而出

撰寫 : 黎卓然

疫情持續打擊環球和香港經濟,本地就業市場仍然低迷,企業傾向聘用具資歷和學歷的員工,剛畢業的中學生求職是否苦無出路?要在疫境中脫穎而出,順利由學校過渡到職場,這個世代的學生要有甚麼對策呢?企業若想有更多元和合適的人力資源選擇,又可如何配合和參與?

 

學生要勇於突破自己爭取表現

 

今年暑假MWYO青年辦公室再度舉辦中學生實習計劃,在實習前安排了五天培訓,邀請了兩位富有職場經驗的導師,密集式地訓練26位毅進或已完成中六課程的學生,內容包括溝通技巧、職場禮儀、工作態度、面試技巧等。在培訓的最後一天,兩位導師表揚較出色的學生,他們能夠成功突圍而出的原因,乃其所展現的勇氣及突破的精神。

 

按導師的評價,假設26位學生平日在學校都是98分的學生,有些會沿用平日獲取98分的技巧去應付培訓,但有些卻會突破自己去爭取99.5分。要率先跑出,分別就在這裏。例如當全部學生被狠狠地痛斥一番後,氣氛變得突別沉重,正當每人都在各自消化巨大的壓力之際,導師卻問誰想出來做反思活動,對學生來說,這是很不容易的事。但在這氣氛下仍勇於站出來的學生,他們可以有更大幅度的成長,並給人深刻的印象。

 

在這資訊發達的世代,中學生也能隨手獲取知識,在知識層面上,大學生與中學生的差距很可能會越來越窄。同樣重要的是,當人工智能技術取代不少勞動力,惟仍然未能發揮人類擁有的軟技能。最終,誰擁有優秀的軟技能,誰就能在職場上有傑出的表現。在培訓中,表現優越的往往能展現出良好的情緒管理,能主動積極,且勇於溝通,適時抓緊機會。導師讚賞有學生在五天培訓後,會主動聯絡及要求指教,希望與之建立比五天更長遠的關係,這就是現今很需要的軟技能。剛畢業的學生就可以依靠這些軟技能,在短時間內領先別人。

 

急需開創更多持續的職場培訓及實習

 

這世代的年輕人擁有優秀的軟技能不多。例如他們普遍缺乏交際技巧,原因可能是他們很少與不同背景和年齡的人相處,只能用慣常與父母對話的方式去解讀及回應他人的說話;又可能現今教育制度傾向用標準答案,把既定答案像程式般輸入每個學生的腦內,他們不需要主動發問,逐漸就不懂得如何發問。另一邊廂,父母和老師未必有充裕的時間協助了解和分析他們的優點和缺點。不過,他們的不足,錯不在他們,而是很少有人用心地給予他們評語和建議。

 

再者,學校及社會太少教育有關職場軟技能的課題,也未能製造更多實戰和建立人脈的機會。現時學校多數只提供一次性的培訓,例如邀請外來的講者分享一次就完結,學生難以與講者繼續溝通。而平日大多由缺乏其他行業經驗的老師作培訓,效果不太理想。資源較充裕的學校有舊生會去擔當業界的學長,持續跟進學生的狀況,從而彌補平日職場培訓的不足,但資源較少的學校則未能給予類似機遇。

 

另一個不足是過往生涯規劃太集中於傳統行業及其一貫的「規劃」模式,例如從事物流就是這樣子,銀行就是那樣。學校忽略了現今青年所需,例如近年興起的「斜槓」(slash)一族,故此未能有效協助學生為自己開創多種可能性和靈活應對,讓他們計劃怎樣找一份可養活自己的工作,同時能夠追求理想的生活。

 

由於學校提供的職場軟技能培訓不足,有學生會付錢到其他機構上課,去學習面試技巧及職場軟技能等,情況猶如參加補習班一樣。雖然有非政府組織舉辦相關的課程,但數量不多,跟進也不足夠。事實上,學生很需要有人願意付出時間去聆聽自己並分享寶貴的意見,要求的不只是一個輔導員,更需要一個曾經出去「打過仗」的人去幫助他們,與之同行。

 

至於MWYO的中學生實習計劃,兩位導師看到學生的需要,特別在困難的職場環境下,更需要別人指導在學校過渡到職場時,能夠超越別人的方法。短短五天培訓已可看到學生的轉變,他們一天比一天坐得更前,很渴望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評語,希望了解自己多一點,尋找身份認同,想不斷進步。他們都很專心參與,因為有人願意花時間去聆聽他們,誠懇地給予回應及評語。

 

每位年輕人都是可造之才,他們想要擴展人脈網絡,以及獲取不同的實戰機會和個人評語。筆者寄望社會各界可以關注他們的職場培訓及實習,投放更多時間和資源去與他們一起成長,除了為到他們的好處外,社會及公司可視為長遠的投資,將來必定有可觀的回報。

 

 

2021年7月30日原文刊於《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