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0

讓香港青年成為遊走大灣區各城市的人才

撰寫 : 黎卓然

關鍵字 > 生涯規劃大灣區

2021年《施政報告》提及香港正在面對人口急速老化及生育率持續下降的挑戰,人力資源供應面臨樽頸。政府表示需要更進取地吸納更多非本地人才,豐富香港的人才庫。筆者對此十分認同,畢竟香港要繼續前進,必須靠本地及國際人才的雙軌推動,延續人才匯聚的優勢,尤其是對推動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

 

加速香港青年大灣區人才循環 豐富香港人才庫

 

關於豐富香港人才庫,筆者建議政府可考慮如何吸納已往內地工作的本地人才,特別是現正於大灣區工作的青年。2021年《施政報告》指出中央部門和相關市政府推出支援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的措施,包括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以及支持深化各項內地實習和交流計劃。為此,筆者曾撰文支持及提出更多推動香港青年往大灣區工作的建議,例如政府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網站成一站式平台、於大灣區各城市開設辦公室以提供一站式諮詢服務,並推出手機程式等。雖然青年仍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有不少顧慮,但在各方努力下,已推出不少資訊程式及支援,以便利他們當地的生活及工作。筆者相信類似的計劃及支援措施會持續優化,並會有更多青年往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有見及此,政府亦有需要開始籌備一下,如何讓一班有內地經驗的人才回流香港,深化香港人才庫,做到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各城市(包括香港)的人才循環的活潑景象。

 

事實上,加強大灣區各城市的人才循環有兩大好處:第一、回流青年可分享經驗,讓沒有相關內地經驗的在港青年了解更多內地的情況,長遠或可改善他們對內地的觀感,增加其往大灣區工作、考察、遊覽和升學的興趣;第二、減低部分青年因擔心難以回流香港而對大灣區工作卻步的顧慮,並讓他們更清楚看到大灣區各城市的整體發展前景和優勢,從而增加青年往大灣區全職就業的興趣。

 

從另一角度看,《施政報告》提出建立更完整的創科生態圈,並與深圳以至整體大灣區的創科發展相輔相成,成就《十四五規劃綱要》下建設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研究加快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科園建造工程、建議在河套地區港深創科園內設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 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以及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等 ,這均須有內地經驗又熟悉香港環境的科技及文化人才全力投入推動。

 

設立香港職位配對平台及回流青年生涯規劃小組

 

政府在2021年《施政報告》也曾提及推進大灣區雙向人才流動,可見這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可是,《施政報告》的重點只為回應國際商會對便利非中國籍港人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期盼,向中央提出建議便利居港的外籍人士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進行商務、科研、交流訪問等活動的有關安排,以提升吸引外商和海外人才落戶香港,但未曾提及香港人才由大灣區回流香港的問題。

 

因此,筆者希望能拋磚引玉,建議政府提供香港職位配對平台。一般而言,青年往大灣區就業後,如計劃轉工,均想找到一份比往大灣區就業前更好條件的工作(可以是在國內轉工或回流香港)。政府可與香港企業(特別是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商討和安排招聘回流青年的方案,此舉亦方便青年日後再往內地城市工作。同時,政府在接觸僱主時可多分享青年在大灣區工作的經驗及技能,讓僱主對大灣區工作的內涵有更多認識,了解該類經驗對自己公司的好處,從而接受當地的工作經驗及願意付出更高薪金。其次,對於年紀較輕及工作經驗較淺的回流青年,或會擔心個人內地工作經驗的優勢未能充分掌握及加以善用,故此他們有需要較多額外支援。政府可成立回流青年職涯規劃小組,由多界別專業人士組成,有助回流青年了解自己的個人優勢、拓展職場發展的可能性、加快融入香港職場,以及保持在大灣區的人際網絡與競爭優勢。同時,回流青年也可透過分享個人在大灣區工作和生活的經驗,鼓勵其他香港青年往大灣區就業,甚至可經培訓後擔任導師,協助小組支援其他仍對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有所顧慮的青年。

 

為豐富香港人才庫,也為促進大灣區發展,香港青年於香港與內地城市兩地工作應是「高流動」,做到青年「可去可返,再去再返」的人才循環效果,他們在循環過程中可不斷升值,而這個過程必須要簡單方便,且務實可行。我們希望社會各界不要忽略回流的問題,以達到「高流動」的效果。筆者寄望青年的事業可不斷往上發展,並把經驗和技術帶返兩地,貢獻整個大灣區發展。

 

 

2021年12月10日原文刊於《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