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3

優化海濱可加入參與式預算元素

撰寫 : 郭東旺

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提到政府撥出六十五億元,發展新的海濱長廊及休憩空間,以及改善海濱設施。去年香港就有十三個新海濱場地開放,包括灣仔海濱「海岸堤階」和炮台山「東岸公園主題區」。這些項目別具特色,例如加入了無欄杆梯級式沿岸設計、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和海濱共享空間等,確實吸引了不少媒體和年輕人到場打卡,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未來將有更多駁通的海濱長廊需要進行優化工程,其中的一大挑戰,是要突破過去的成功例子,令各區的海濱都能獨樹一幟,甚至能夠反映當區的人文風貌。因此,當局應進一步從社區尋找靈感,不妨考慮在適當部分加入參與式預算的元素,以一套有效機制鼓勵居民,特別是青年積極提出建議。這有助局方及早知道社區的想法,減少意見分歧,令優化項目更受市民喜愛和以用家為本。

 

目前青年有意參與卻缺乏有效渠道

 

參與式預算是一套機制,讓市民參與討論和決定部分公共預算的用途或執行項目的優先次序。一般的過程是參加者:一、理解預算項目和議題;二、提案;三、討論或審議方案;四、以不同形式(如問卷調查、投票)選擇方案的執行優次;以及五、監察有關方案的落實。事實上,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的研究報告《讓青年有效參與公共事務.從地區開始》就指出,近年不少年輕人積極關心社區事務,紛紛成立地區關注組、社區報、社交平台專頁和參與區議會選舉等,為區內的設施、衞生、交通等議題提出改善建議。然而,在參與過程中,青年普遍面對資訊和途徑不足、參與門檻過高、影響力有限,以至難與政策制訂者接觸、溝通和建立信任等困難。故此,MWYO自去年起,在觀塘彩福邨和葵青區就個別社區設施和民生議題試行了參與式預算,希望以更開放、低門檻和直接的渠道讓青年和其他居民一同參與貢獻社區。

 

在已完成的彩福邨項目中,我們就發現參與式預算能夠:一、改善市民與行政部門的關係;二、提升現行制度的透明度和回應市民聲音的能力;三、加強公民教育,促進市民思考社區需要和解決辦法,並換位思考理解地區治理的各種挑戰;四、減輕青年的無力感,提升公民參與效能感;五、提升市民的社區歸屬感;以及六、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務質素,讓有限的公共資源投放到公眾最迫切的需要上。有關詳情,可參閱《促進青年及地區發展:2021年香港彩福邨參與式預算試驗計劃研究報告》。

 

在現有的項目中加入參與式預算元素

 

筆者留意到過去海濱事務委員會(下稱委員會)亦十分重視公眾參與,有嘗試不同種類的公眾參與活動,例如「海濱公共傢俬設計比賽」和「維多利亞港字型藝術裝置設計比賽」。其實這類活動有不少地方可加入參與式預算的元素。就以海濱公共傢俬設計比賽為例,它開放予所有18歲或以上香港居民參與,每組有15萬元預算製作有關傢俬,並由評審委員會評分,勝出者可在不同海濱展出,如灣仔海濱「渡輪碼頭畔主題區」。如果當局在比賽中能加入參賽者互相交流設計環節,有興趣的居民亦可參加,評審委員會轉變為顧問小組,負責指導參賽者和選出入圍方案,最終以問卷調查或投票方式讓居民選出最喜愛的設計並予以落實,相信公眾參與程度會更高,感受亦會更深。當市民看見自己的想法有機會在社區實現,社區歸屬感亦會加強。

 

除此之外,目前有五個海濱公園設有「海濱共享空間」,這也是發展局和委員會另一創新之舉。它採取開放式的公共空間管理模式,不少設施和裝置(如搖搖椅、卡板)容許用家自由移動,以創造獨特的使用體驗。值得留意的是,不同的海濱共享空間會不時加入「期間限定」元素,當中可以是裝潢,亦可以是遊樂設施(如蔭棚、座椅和鞦韆),目的是讓市民有更多新體驗。建議局方不妨考慮在「期間限定」部分使用參與式預算,定下活動主題(如運動或文創)和預算額,由當區居民提議、討論和決定落實方案,這不但能激發更多具創意又實在的內容豐富海濱公園,而且能吸引更多用家和提升他們的體驗及參與感。

 

海濱長廊不單止是社區重要的休憩設施,與附近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們更有潛力發展為旅遊景點,成為當區以至香港的地標。到2028年,政府目標把維港海濱長廊延至34公里,並在維港兩岸提供約35公頃休憩用地,當中確實有無窮的創新可能。不少市民與筆者一樣都對這項特色項目充滿期待,希望當局能繼續發揮委員會主席吳永順先生所言的「與民共議、與民共享」精神,讓更多市民一起參與這項別具意義的工程。

 

 

2022年3月22日原文刊於《明報》

相關項目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