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2

新加坡Somerset Belt啟發香港青年空間的發展——營運哲學與選址

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於今年七月到新加坡交流學習,是次旅程到訪了由政府部門「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Ministry of Culture, Community and Youth)與政府組織「全國青年理事會」(National Youth Council)於商業中心烏節區(Orchard)打造的青年空間—— Somerset Belt「俗稱Red Box」的青年中心。整趟行程看到的設施,乃至新加坡過往舉辦的青年活動,在香港亦有不少類同的空間和經驗。然而,最令筆者記憶猶新的,乃是當局對青年空間別出心裁的營運哲學。

 

具包容性與積極性的營運哲學

就在行程完結之前,青年中心負責人和我們分享自己成為中心職員的契機。在青年時期,她經常有事沒事都會到不同的青年中心流連。她認為Red Box對比起其他的空間,給予了自己很大程度的自由,因為其他地方往往存在着明顯的規條,並要求使用者帶着明確的目的,就如咖啡店要你消費、自修室要求你工作等,她覺得Red Box除了可以令青年做自己的事外,更容許他們待在這裏甚麼也不做。

 

若以一句歸納,就是貫徹道家的「無為而治」,類似英文的follow the flow。青年不喜歡被約束,倒不如順其自然,令青年不抗拒這個地方,願意在這裏出入。雖然筆者未能親身從青年身上驗證這個説法,但當局所展示出的誠意,足以令筆者體會到當局對青年的包容性。

 

筆者翻查了Somerset Belt自落成以來的活動紀錄與官方宣傳,並從當局的説辭觀察出上述的理念。以Somerset Belt官方網頁的設計為例,當局在介紹青年活動時,鼓勵青年不同程度的參與,以及提供多元的參與途徑,從而讓青年自我實踐以及改變社區。例如:當局以「在Somerset留下你的足跡」(Leave your mark at Somerset)以及「試驗和實踐你的想法」(Experiment and test your ideas)邀請青年發掘中心舉辦的活動,彷彿不單是告訴青年現在政府有什麼活動安排給他們,更是傳遞出所有的青年都可以藉着Somerset Belt這個空間來實踐自己的理想,一再重申青年空間的自由環境及其積極性。

 

青年廣場活動受歡迎,但未盡用其空間

而文章開首提到,兩地的青年活動在內容上實際相差無幾,甚至筆者更認為本地所舉辦的更具噱頭。以筆者在本月到訪柴灣青年廣場進行實地考察時為例,雖説剛好錯過了大會舉辦的「動漫大本營」之相關活動,但聽説整個活動有過千人次到訪會場。至於到訪當天,廣場正舉行另一項名為「街舞訓練營」的青年活動,會場當日亦是座無虛席,在短暫駐足之後已感受到本地青年的活力。

 

可惜的是,除了舉辦活動的主要場地之外,廣場有十餘層之高,但據筆者目測其他樓層卻是未盡其用。事實上也不難理解,正所謂人各有志,若對動漫或者街舞沒有太大興趣的青年,未必會專程到訪。正如2011年審計署針對青年廣場所撰寫的報告中,有組織建議當局可以參考台灣Y17青年育樂中心在各個樓層設計具特色的主題,以裨補地理偏遠的缺點,吸引更多青年恆常到訪青年廣場。

 

對未來青年空間選址的構想

事實上,Somerset Belt位於新加坡的商業地段,除了令年輕人能夠隨時到訪青年中心,更可以讓到訪者在購物區形成消遣娛樂的生活圈,反映出當局對青年發展的重視。環顧青年廣場之現址,旁邊盡是住宅用地,彷彿與一般的屋邨商場無異。更重要的是,當局欲將青年廣場打造成供青年發展的中央設施,雖然其選址毗鄰港鐵站,地理上卻坐落於較為偏遠的港島東,遠離普遍青年會消閒購物的地方,附近亦欠缺他們樂見的配套,令廣場猶如飛地一般突兀。

 

香港地價寸金尺土,要在商業地段覓得一處用地來建立青年空間或許並非易事,筆者建議政府不妨從現有的商場,或者是即將落成的商業項目入手,將商場預留的公共空間或打算增添的文化空間,發展成專屬青年的公共空間。筆者留意到希慎和華懋計劃在銅鑼灣的商業中心(希慎廣場和鄰近南華會)增添文化元素,期望開發和預留更多的公共空間予社區人士使用,以增加當地人流,而該項目預計將於2026年完工。筆者認為,既然現時已有發展商願意改造一些非商業元素的公共空間時,當局應把握契機考慮與他們合作,並在這些商業項目中引入「青年空間」的主題概念,期望未來在更多的商業地段,讓青年和附近的社區人士享用一至兩層專屬青年的公共空間,提高其使用率以及展示政府重視青年政策的誠意。

 

讓年輕人參與公共空間的規劃和使用

青年代表着社會的未來,他們同時擁有着嶄新的想法和推動改變的活力。若當局能夠展示一個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向年輕人釋出誠意,並在實行青年政策時,考慮到不同青年有着不同層次的需求和不同程度的參與,定能助力於他們運用這股活力影響社會,同時實踐年輕人的理想。而這些理念,往往離不開以「公共空間」作為載體,當局應慎重思考青年空間的選址,以及如何令年輕人有更高層次的參與,從而展示政府對青年的重視和包容。

 

筆者建議當局在較為便利的商業地段建設更多青年空間;而在空間的設計和規劃時,應讓青年以不同程度參與建設;在舉辦青年活動時,將上述宗旨付諸實行和貫徹始終,重視年輕人的多元性,並讓他們作各層次的參與。透過多管齊下向年輕人展示誠意,傳遞願意向他們賦權的訊息,讓他們感受和擁有更高層次的話語權和參與度,提升他們對「青年空間」的歸屬感,以及對青年政策的效能感。

 

2023年11月22日原文《獅城青年空間「無為而治」 港可借鏡》刊於《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