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3

跨代共融社區中心和活動可實踐開心香港精神

撰寫 : 陳宇謙

關鍵字 > 香港未來新加坡

隨着香港人口漸趨高齡化,社會越發重視長者議題。社會各界在討論如何為長者提供足夠配套設施和服務的同時,亦應鼓勵年長人士與社會上其他群體互動,包括長者與青年的互動,以期能滿足他們的心靈和社交需要。外國早有研究顯示,跨代交流能夠破除不同年齡層之間的隔閡與誤解,並增加長者的自信心和青年的社交能力。此外,提升市民的互動可以增加其社區歸屬感令到長者與其他群體感到更快樂

 

有見及此,香港政府不少部門近年均積極推動跨代共融,促進長者與年輕人之間的交流,如房屋局便計劃於明年推出的公屋「幸福設計」指引中包括相關元素。然而,現時政府提供的活動空間大多為單一用途,難以吸引不同群體使用同一地方的設施,變相減少各群體之間的互動機會。

 

單一用途有優點,但不利跨代互動

香港政府多年來為滿足不同年齡層對社區活動的需要,在社區設立了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長者活動中心、體育館等多種設施。這些社區設施大多有特定的群體,在設計和人員配置上亦反映其群體的需要。以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為例,這些中心是為滿足區内6至24歲兒童及青少年和其家長的需要而設,設施以自修室、音樂室等青年較常用的空間為主,而其所提供的活動亦只供目標群體參與。在這種模式下,每個社區設施均有明確用途,讓市民能夠按其需要容易地找到適合的設施。此外,單一用途活動中心亦因只需照顧一類群體,營運設施的機構在調配人手時能夠配備更專業的人手,亦能添置一些符合服務對象需要的專業器材(如在長者活動中心設置復康設備)。

 

此模式雖能為市民提供更專業化的服務,但卻限制了設施對目標群體以外人士的吸引力,令到長者與青年未能使用同一場所,兩者沒有交流互動的機會,完全無助於跨代共融。由此可見,政府在建設單一用途設施外,亦應提供可讓不同年齡及背景的居民互動的場所,促進社會和諧和市民心理健康。

 

新加坡透過民眾俱樂部建立市民互動空間

反觀鄰近的新加坡,當地政府為鼓勵市民互動,在各區設立了108個民眾俱樂部(community club),以提供運動場地、活動空間、藝術工作室、烹飪課室等各種設施。這一站式服務的形式可滿足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休閑娛樂需要,而一些面積較大的民眾俱樂部甚至會將某些樓層分租予幼兒園和長者中心等機構。這種多功能模式將民眾俱樂部打造成一個不同群體皆能使用的公共空間,增加不同年齡及背景的居民相遇的機會,令他們可以加深對彼此的了解,強化其對社區的連繫與歸屬感。

 

除了為不同群體的互動提供場地,管理民眾俱樂部的人民協會(People’s Association:新加坡法定機構,成立目的是促進種族和諧和團結,提升社會凝聚力,協會主席是新加坡總理)亦會在俱樂部舉辦各種促進社區共融的活動。在新冠疫情期間,它們便為當區長者提供培訓班,由青年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手提電話的視像通話功能和上網查閲政府就疫情發布的最新資訊。疫情過後,人民協會亦會組織青年探訪當區的獨居老人。這些活動不但拉近了青年和長者間的距離,亦有助年輕人更了解社區的需要,加強他們的歸屬感。

 

雙管齊下,為跨代交流提供便利

不過,香港政府如要仿效新加坡,設立類似的一站式社區中心,落實執行會有難度,原因是若要將本港現時散落各處的社區設施整合成為一座座多用途社區中心,無疑需要耗費大量金錢和時間,在設施搬遷期間亦會對市民造成不便,可行性有限。不過目前某些地區設有面積較大的社區綜合服務大樓,在提供社區設施的同時亦是一些政府部門的辦公場所。當局或可以考慮把現時於社區綜合服務大樓辦公,非面對公眾的政府部門遷出,騰出空間予更多不同類型的社區設施,將大樓轉化成一站式社區中心。但長遠而言,筆者認為當局可以在交椅州人工島和北部都會區等發展規劃中以專門設計的一站式社區中心替代只有單一用途的設施,為促進不同年齡及背景市民的交流互動提供更多機會。

 

另外,筆者建議隨着18區的關愛隊開始運作,政府可參考新加坡人民協會舉辦活動的做法,透過關愛隊召集年輕人探訪社區的獨居長者,並在社區會堂舉辦一些適合青年與長者共同參與的工作坊(如由長者教授烹飪傳統菜式或由青年講解如何使用智能手機),為青老互動提供機會,逐步加強不同年齡層之間的聯繫。

 

在規劃社區設施時,政府除了考慮設施能否滿足居民的需要外,亦應思考可以如何利用這些設施鼓勵市民之間的互動,加強社區的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從新加坡的例子可見,將各種社區設施集中一處,能讓其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用,對市民和社會均有好處。有見及此,港府日後設計新發展項目時,應考慮建設一站式社區中心,為市民提供更多社交和互動的場地,令不同背景和年齡的居民能夠相互交流,建立互信,共建和諧社會。

 
2023年12月13日原文刊於《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