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2

自由彈性的取捨——試談青年從事非全職工作之現實動機

近年越來越多青年不從事全職工作,改以「斜槓」的就業模式創業或從事多份零散工,這種追求彈性的工作安排在全球越趨普遍。統計處曾公布本港全職及兼職就業的整體趨勢,指出兼職就業人士佔全職就業人士的比例在十年間大幅增長(兼職人士的數目由2007年的172,900上升至 2017年的305,500),對比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問卷進行的時段(2023年第三季),近年更有加快的趨勢,兼職僱員佔全港勞動人口由2017年的8.7%上升至13.0%自僱人士則持續維持於逾半成左右(5.9%)

 

社會對這現象的解讀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是新一代散漫、怠惰的表現;亦有人覺得青年可以更靈活和自主地安排工作時間,乃重視個人生活的表現。為此,我們希望探討青年的想法,究竟有多少青年是為追求工作彈性而轉換就業模式?更進一步,青年改變就業模式的根本原因,會否真的如大眾想象般簡單?背後涉及的結構性因素會否有更大影響?剖析青年的想法有助制定有效支援青年達致理想就業的政策建議。

           

MWYO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2023年7月中旬至10月下旬透過電話進行問卷調查,訪問506位18至34歲的在職青年,並進行了一場焦點小組。是次研究將受訪的在職青年劃分為「有全職(即主要工作中有一份是全職)」和「沒有全職」兩組並進行適當的統計分析。冀客觀地了解青年的就業模式與分布以及成因,從而論證青年的工作模式轉變,會否與他們對工作的價值觀轉變有關。

 

青年沒有全職仍屬少數,賺取更多收入成最大誘因

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在職青年仍是以全職為主(85.2%),只有小部分是沒有全職(14.8%)。圖1總結了75位沒有全職的青年從事兼職或自僱的原因,最多人表示是為賺取更多收入(46.7%),其次是追求彈性安排時間(34.7%)和滿足工作興趣(10.7%),而其餘的原因佔比不足一成,例如:方便照顧家庭、未能找到全職工作、行業常規或習慣等。有趣的是,只有極少數青年會因為「平衡工作與生活」而選擇非全職工作(2.7%),這與社會普遍認為新一代追求平衡工作與生活大相徑庭。

 

註:由於受訪者可以選多於一個原因,故總計百分比大於100%。

 

社會普遍認為兼職的優點在於工時短、可更靈活地安排上下班時間,因此不難理解「彈性安排時間」是青年不從事全職的主要原因之一。值得留意的是,經濟誘因同樣是青年選擇該等就業模式的主要動機。因此,筆者推論「彈性安排時間」的目的大多不是為平衡工作與生活,而是可以從事更多工作去賺取更多收入。

 

至於為何有小部分追求更高收入的青年會選擇從事非全職工作?這可能意味着勞動市場提供的兼職或自僱工作要比他們能夠找到的全職還更高薪。然而,在分析那些想賺取更多收入而從事非全職的青年時,發現他們的實際薪金普遍低於25至34歲青年的入息中位數(2023年第三季為23,000元(港元,下同))。舉例來説,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青年佔34.3%,收入在10,000至20,000元之間的佔28.6%,合計有62.9%。相反,高於20,000元的僅佔37.1%。因此,對於大多數因「賺取更高收入」而從事非全職的青年來説,筆者推斷他們能找到的全職工作之薪資很可能是低於20,000元。

 

從事非全職工作或犧牲青年長遠的收入增長

至於不同就業模式的青年又會否對工作現況有不同看法?何者會對現況更滿意?問卷調查列出十項評分準則,讓受訪青年根據這些準則為其主要工作評分,並以0至10分衡量其滿意度(分數越高代表越滿意),以分析就業模式的不同(有全職或沒有全職)會否對其現時工作的評價有明顯分別?

 

整體來説,沒有全職的青年除了在「工作性質不違反個人價值」和「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平均分較高外,其餘都比有全職的青年低(見圖2)。結合進一步的統計分析,青年對「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滿意度,與他們有否全職呈統計學上的顯著關係(F=7.53,p=.006)。意即沒有全職的青年,會較為滿意其主要工作能夠達致工作與生活平衡,並明顯比從事全職工作的青年高;而「工作性質不違反個人價值」的平均分雖然較高,但在統計學上沒有呈顯著關係,反映「工作性質不違反個人價值」是所有在職青年都普遍滿意。另一方面,青年對其主要工作的穩定性(F=21.74,p<.001)、培訓機會(F=14.73,p<.001)、福利(F=8.75,p<.001)及晉升機會(F=3.29,p<.001),與就業模式呈統計學上的顯著關係。意即沒有全職的青年,會對上述的準則給予較低的評分,相反有全職的則更滿意上述條件。

 

註:統計學上呈顯著關係:***p<.001, **p<.01。

 

上述差異凸顯了青年在選擇不同就業模式時潛在的取捨,例如追求更彈性安排生活的青年,或會因為轉換就業模式或不找全職,而放棄了工作的穩定性、培訓機會等。然而,對於為賺取更多收入而從事非全職工作的青年而言,我們透過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分析後發現,他們不得不放棄與收入有很高關聯性(highly correlated)的理想工作的條件。具體而言,若青年對「收入」較為重視,他們對於「福利」、「工作穩定」、「晉升機會」(0.31)及「培訓機會」的重視程度亦會成正比關係,且呈統計學上的顯著關係。但他們情願「賺取更高收入」,而選擇對以上的理想工作條件妥協。

 

兼職只是全職的跳板

有近一半沒有全職的青年為賺取更高收入而選擇該就業模式,筆者推斷兼職很可能只是權宜之策,是過渡到全職工作的調整期。例如有參加焦點小組的青年表示,若累積更多工作經驗後並找到更高收入的全職時,很可能會透過全職穩定收入來源,並放棄時薪較低且意義不大的散工(如酒店侍應)。亦有未來希望成為數字遊牧的受訪者表示,即使過往已有多份全職工作的經驗,但與真正的理想工作方式仍有一定距離,唯有把握現時與前輩創業的機會,累積更多技能與人脈,他日才有機會成為自僱人士,脱離只全職在一間公司工作的就業模式。總的來説,青年選擇兼職或自僱更多是出自現實的研判,甚至是視之為過渡至理想的全職工作或創業的跳板。

 

現時就業市場提供大量零散工種,而青年可能認為與其從事一份全職工作,不如投身兼職或自僱工作透過多勞多得賺取更高收入;又或只視之為過渡,以較彈性的工作時間進修和累積經驗,以轉換至更理想的全職工作。因此,坊間不宜簡化青年不找全職的現象,應理性了解各自背後的原因。

 

2024年5月2日原文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