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0

按校本需要 推動教育科技

撰寫 : 黃樂謙

受新冠肺炎影響,全港中小學在去年有逾半時間於網上授課。筆者過去一年走訪不同學校,了解它們推動教育科技的情況,並在近期發表了「教育科技改革策略」報告,提出建構一個由政府協調、重視科創與教育並行的教育科技生態。有關建議有待當局仔細考慮及跟進,但學校絕對有條件善用校本管理模式,在應用科技上先行一步。
 

重視校本規劃 善用資訊科技教育撥款

 

在本港奉行校本管理模式下,學校間使用科技的差異源於它們的規劃能力。較重視科技的學校會將電子學習列入學校的發展計劃,以清晰釐訂相關措施的目標和預期成果。例如,有學校希望透過科技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鼓勵學生善用電子裝置妥善整理筆記,也在課餘時間觀看課堂錄影。亦有學校主力透過科技發展STEM教育,在學校設置3D打印機、機械人等,讓學生在學術課程以外有更多元的學習機會,以上均值得其他學校參考。全盤規劃也應包括課程、課時、人手、資金等的配合,以確保在執行層面有足夠支援。

 

值得留意的是,這些學校的發展大部分都是申請政府基金進行,例如是資訊科技綜合津貼,讓學校購置科技相關物品、支付科技費用甚至是聘請技術人員。優質教育基金下也有恆常的資訊科技撥款,自成立以來,批出逾600個與資訊科技相關計劃。2020施政報告更額外預留20億元,協助學校推行混合學與教模式。

 

引述一位資深中層受訪教師,若校方盡用政府額外資助購買科技設置及增添人手,學校應有足夠的資源及條件透過科技協助日常運作。因此,學校可總結去年的教學經驗,釐清未來發展重心,再善用政府撥款推動教育科技。當局也應以提升學校管理層對教育科技的信心及能力作為方向,制訂政策協助他們發展完整的校本教育科技策略。
 

重整行政架構 專責小組深化教育科技發展

 

研究也發現學校推動教育科技發展的模式各異,有些學校由教務組主力將科技融入學術發展,也有學校以資訊科技學科小組負責協調各科的科技應用。這些「兼任」情況,難以讓教師有空間專責發展學校的教育科技。因此,學校可考慮在行政架構中設立專責小組,獨立處理教育科技事宜。

 

經觀察,獨立小組的理想角色應為外界與學校、校長與學科教師的橋樑。例如,小組教師可透過校外的教師社群或專業課程,了解教育科技的最新發展,並將知識和經驗在學校內部推廣;又例如與學校管理層溝通,執行他們所規劃方向,並了解各科的教學要求及目標,推介相應的電子學習模式給科主任。因應發展需要,學校更可考慮將小組在行政架構中「升格」,以帶動持份者對科技的重視。在政策建議方面,筆者也向政府提出每校增設一個高級學位教師職級,以提升學校設立獨立小組的誘因。
 

互享教學資源 促進業界交流

 

疫情下,科技為世界各地的教育帶來不同合作的可能性。例如内地在疫情初期已打破地域限制,安排優秀教師在全國電視台教授中小學課程。即使學生在家中未有網絡設備,也有受教育的機會。香港的情況也相近,有學校在網課中嘗試「共教」,由一位教師主要負責教授全級學生基礎理論知識,再聯同幾位同科系教師與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練習。好處是可減少各教師錄製教材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教師間可互相學習網上授課技巧。

 

教育界資源互享的風氣可助學校持續提升教學質素,如推動教師多向業界學習將科技融入教學,更可牽頭鼓勵教師開放教室,將課堂錄製並分享至不同資源平台及教師社群,促進教育界交流。長遠而言,教師將從業界經驗分享中吸收更多資訊,再融入自身課堂中。筆者也建議政府為教師專業社群提供津貼,發展開放的網上平台,讓資源有系統地存放和分享,長遠鼓勵資源和經驗互享。

 

推動教育科技發展需要依靠政府政策的主導,但學校也有條件先走一步,善用校本管理的靈活性,逐步在校内推行具前瞻性的改革。


 

2021年2月10日原文刊於《星島日報》

相關項目 / 相關文章